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中国现代文论的传统性品格(第8页)

本文共计1455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参会学者还具体到文学创作层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孙书文(山东师范大学)聚焦于当代现实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创作者需要发扬现实主义精神,敢于用朴实的方式反映生活、介入现实,对生活进行典型化创造,创作出“中华民族新史诗”。王春雨(东北师范大学)认为回归文艺创作者身份的原义,以强大的中国现代美学“在世性”传统为根脉,从职业生活和职业伦理的视角将之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来,有利于使当下文艺创作的人民性与审美策略之间达到有机共生。此外,陈长利(中国矿业大学)、高楠(辽宁大学)、黄金城(华东师范大学)、胡坤玉(西华师范大学)、刘汉波(赣南师范大学)、练暑生(闽江学院)等均进行了发言。

  五、技术、网络与文艺现象新探

  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平台的发展,数字艺术、网络小说等新的文艺现象逐渐兴盛,参会学者在此方面展现了敏于时代的学术视野。

  参会学者深入考察了数字技术在当代文艺场域的影响与意义。欧阳友权(中南大学)认为人工智能“拟主体”的技术权力之于艺术创作有三个无以抵达的边界,即创作动机的情感限度,艺术表达的想象力限度和作品效果的价值限度;这就需要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艺术可能性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与科学的把握,在探寻智能技术对文艺创作的适恰性的同时,引导其回归文艺本性,以确证其历史的合法性。参会学者将媒介的问题纳入中国文艺研究的整体格局中进行考察。单小曦(杭州师范大学)认为,近百年的后20年里,中国本土终于生长出了一个可以赶超西方的文艺形态——新媒介文艺,亦即终于为中国当代文艺研究提供了超越西方的对象条件;今天,如何挖掘和利用好中国新媒介文艺现实发展这座富矿,是中国学界面临的紧迫任务。

  参会学者从多方面深入考察了新媒介与数字技术对文艺场域的影响。王若存(杭州师范大学)认为在中国新媒介文艺发展30年和当代文艺理论建构的双重语境下,具体建构媒介文艺史的理论自觉、“怎么写”的方法探索和“写什么”的类型研究的种种问题意识,共同组成了中国新媒介文艺史的一个可能性的理论起点。任艳(辽宁大学)认为电影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电影现实主义受到了新的挑战,现实主义研究需要面向创作实践进行理论的突围,数字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扼杀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反而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推动了理论研究的突破。朱兆斌(北京大学)对比分析了库比特与斯蒂格勒关于数字资本主义与数字艺术的观点,并在反思技术与资本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重估了数字艺术的政治潜力。

  此外,参会学者还从其他角度研究了文艺现象,并进行深入解释。王文松(中原工学院)认为网络小说的新审美特性在于网络媒介介入小说而产生的总体性感性效果,表现为以“信息感”建构为核心的媒介化感性内涵,对此研究,有助于网络小说规范的评价体系建立,也有助于网络小说的全产业链开发的规律探寻。颜翔林(浙江台州学院)则对审美体验进行新解,认为审美体验的本质属性是以自我意向为中心对生活世界的合目的性的审美想象或审美直觉的精神活动,审美体验的主要对象关涉于自然、艺术与历史,并相应分类为自然之审美体验、艺术之审美体验、历史之审美体验这三种形式。此外,殷曼楟(南京大学)、王正中(湖州师范学院)、周才庶(南开大学)、杨兴玉(广西师范大学)、谭光辉(四川师范大学)等均进行了发言。

  最后,王一川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百周年之际的新的总结和探讨,很有可能意味着通向第二个百年中国现代文论的一个崭新开端或新起点。这是通向来年中国文论的第一步,也同时是通向新的百年文论的初始一步。本届年会全面而深入地讨论了中外文艺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在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之中,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发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