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漫画表现形态的创新模式研究(第2页)
38 次下载 4 页 5807 字【 字体:大 中 小 】
新媒体漫画作品的定位过于泛化,不但得不到大众的认可,反而会丢失本该被吸引的分众群体。认识到大众是由兴趣、利益存在差异的分众组成的,针对不同的受众进行精准的定位,提供分众需要的作品内容。
(四)交互性。受众发展至今已不再是满足单纯接受作品内容和信息的简单对象,受众开始追求作品的互动性与参与感。
这时创作者不仅仅创作的是一个作品,更是搭建了一个平台,由受众与创作者共同完成整个作品的体验过程,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交互式作品。这样必然带来作品的开放性、现场性与过程性。
三、新媒体漫画的创新模式
(一)受众的碎片化倾向致使新媒体漫画盲目迎合这种需求。新媒体漫画篇幅逐渐趋向于短小,通常内容上可以单独成篇,也可联结成系列。一系列短篇作品可以满足读者碎片时间阅读、快速阅读的需求,也可带来一定黏性。一是在创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别于中长篇幅叙事漫画的特点:在故事设定方面,简单直接,便于受众在阅读伊始通过短暂的时间,能迅速掌握到漫画背景设定的信息,有利于接下来的阅读理解。这种情况下通常会要求背景设定多使用一些读者已知的或已成为共识的设定;在剧情设计方面,情节起伏转折明显,对读者感官刺激较大,在短时间的阅读过程中,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避免绵长委婉的叙事方式;在情绪传达方面,情绪清晰强烈,人物性格充分脸谱化,有标志性语言、着装或动作等,增加读者阅读时对主角人物的可辨识度。二是单纯独立短篇幅的漫画,在接受信息量庞杂的受众心中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这时候系列性的短篇漫画则能带来更大的长效性的影响。系列短篇的篇幅之间可以设定为时序性或无时序性,时序性的短篇有利于受众的连续性、持续性阅读和对漫画内容的深入理解,无时序性的短篇则有利于受众阅读的随时性和随意性。三是系列短篇的设定方面也可以作出略复杂与独立短篇的人物及社会背景设定。可以将设定分解到系列短篇的每个篇幅之中,受众在持续的阅读过程中逐渐领会复杂的设定内容。在创作过程中也可以避免浪费有限的篇幅反复叙述同样设定的问题。
(二)从阅读深度来看。以新媒体作为阅读载体的大多属于浅阅读,而这类阅读追求轻松、简单,以娱乐性为主要目的。读者侧重消遣娱乐性、内容简单轻松、少思考的内容。新媒体漫画同样受浅阅读的影响,漫画内容与题材方面的选择也侧重于休闲。题材选择避免过于深刻的政治、人文等题材,趋向于吐槽搞笑、时新话题、娱乐化的冷知识等等。但是同样浅阅读带来的另外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减少了受众细致入微的品味和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是传统中长篇叙事漫画特有的内涵。新媒体漫画在这方面的缺失可以通过对题材和表现手法的深入推敲琢磨与各种尝试来弥补一二。例如在表述手法上使用开放式结局,或者循环式结局的方式,给受众以阅读后深思的空间。
(三)受新媒体使用人群的特点影响。这就决定了新媒体漫画的受众群体不再单一地被限定为青少年及未成年儿童,而更多地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对各类时事与资讯敏感,热衷于移动互联网等IT文化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社会主流群体。为了适应这个群体对漫画阅读的需求,新媒体漫画的内容及形式更加丰富、更加个性化,使市场细分更加充分。确定分众群体,掌握不同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精准的定位,创作不同类型的漫画作品则是新媒体漫画创作初期就应明确的关键。青少年及未成年人的休闲时间多来自于学习之余,在目的性明确的传统阅读学习过程之外的碎片时间,需要的是放松娱乐,加上青年人及未成年人的思维上面需求个性化、突破传统束缚、张扬的特性等等因素,新媒体作品内容的.选择也追求奇幻、猎奇等题材。而进入社会的成年人根据社会地位、知识层次的不同分类则更加多元化,但已部分摆脱青少年追求新奇的心理,对社会问题投影、人生感悟、生活杂谈等方面有一定需求,针对成年人受众的新媒体漫画也同样需要一定深度,哈哈一笑之后更有思考的余味。
(四)新媒体满足随时随地的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与传统漫画的作者和读者之间交流的困难与延迟性相比,新媒体时代的读者可以通过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找到自己的兴趣群组,无论是对读者可以更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之外的故事等等,还是作者通过对“兴趣群组”内读者的需求分析、即时反馈进一步进行创作过程,更易产生彼此的需求黏性。以动态漫画形式创作的新媒体漫画,突破传统纸媒漫画的静态与无法互动的局限,依靠新媒体技术手段,从视觉上吸引受众进一步阅读。

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美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现状论文
改善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现状的措施论文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说课探析
关于高职院校艺术考察课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
浅谈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多元评议为写字课堂插上灵动的翅膀论文
日本创新体制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探究论文
中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结合论文
图书馆与国民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论文
发表教育论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项目管理沟通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致谢的意义和作用
试论荀子发展儒学的方法和途径
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写作
教育论文的写作意义和要求
红海行动的教育意义作文(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