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通用18篇)(第20页)

本文共计4796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不重视,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某些教师毕业后由一个校园进入另一个校园,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较少。

  3.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改变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的模式,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三、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在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的大趋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转变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被迫切地提上议事日程。

  (一)明确专业定位

  由于当前社会各个部门与各个行业之间有越来越多的融合渗透,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就业时亦存在起点低、工资低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为明确专业定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行业性。

  首先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在独立院校的性质,形成依托学校资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若属于面向传媒行业的专业类学校,可依托独特的行业优势,定位于为传媒行业培养专门的文秘人才。

  2.区域性。

  独立学院一般为立足地方、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结合当地实际需求,根据经济、文化等发展需要,进行专业定位,故定位于为全省培养应用型人才,符合区域发展的需求。

  3.实践性。

  独立学院旨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专业基础厚、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学生。另外,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背景下,可开设创业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突出专业特色

  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变化,不是之前的单一型人才,而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需求,要求不仅熟练运用汉语与外语,而且充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不仅要笔头能力强,还要扛摄像机,懂得编辑与制作,运用网络等多种传媒途径进行文化宣传。因此,我们应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及不同的行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突出专业特色,从而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合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首先,应根据实际确定专业方向。根据学院的总体规划及市场需求,为了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可以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方向大致分为师范类、文秘、文化产业管理三个方向。其次,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求主修专业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夯实专业基础;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求主修专业方向限选课,以培养其主修方向能力及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跨专业兼修,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今后的分展。最后,坚持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在塑造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紧密结合现代社会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开放型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以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的能力,将学生的诸多创新潜能挖掘出来,凸显“重基础、强实践、促创新”的专业培养特色。

  (三)合理设置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准绳,所设课程既体现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又适当打破固有专业结构的完整系统,突破传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束缚,科学构建出既适合独立学院专业定位又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一般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可由以下几大模块组成: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石。

  公共基础课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体育与健康类课程、外语和计算机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夯实专业理论基础。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这类课程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又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后劲,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史、基础写作等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时应做到课程的精简、优化与整合,突出重点,避免交叉,强化实践。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学生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知识结构,形成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在该领域中把握、探究新知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