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浅谈杜牧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第2页)

32 次下载 2 页 2293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杜牧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广泛,然而睹物起兴、抒发离情别绪的咏物诗,却占了相当比重,这首七律就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品。柳是初春的使者,柳在文学形象上又多为春天的象征。首联写的是“落日”、“流水”、“春光”和无穷尽的“柳树”,看上去好像是随意之笔,漫不经心,读来却给人一种烦恼的感觉。诗人正是从西逝的落日和东流和江水,以及一年一度的春光起兴,从而引到眼前一望无穷的柳树,发出了无限的感慨。

  这样的引兴托喻、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手法,在诗人的名篇《早雁》中亦有充分体现。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诗人以巧妙的艺术构思,描写大雁提早南飞,向人们提示了北方战乱给边境人民带来的苦难,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苦于其“本求高绝”的艺术构思,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此诗可以说是别具一格,不同凡响。从诗歌的寄托表现手法来看,“仙掌月明”和“长门灯暗”这两句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诗中描绘孤雁飞越长安时的凄凉景象,固然刻画得非常真切,但其用意却并非仅仅在此五六两句,则反映了这诗的创作意图和诗人的殷切所寄七八两句,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飞到了祖国的南方,奉劝大雁权且在潇湘一带定居起来。杜牧诗末所表达的观点,实际是诗人的一种反跌构思手法,意在曲折地反映出他对朝廷的巧妙的讽刺,这也更充分说明诗人诗歌艺术构思手腕之高超。

  参考文献:

  [1]袁行霈编著.中国文学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陶瑞芝.杜甫杜牧诗论丛[M].学林出版社,2005.

  [3]吴在庆.杜牧诗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张金海编.杜牧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