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牧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
32 次下载 2 页 2293 字【 字体:大 中 小 】
浅谈杜牧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上、在史料的遴选和对历史的评价与认知上,都可看出一个诗人是否具有卓绝的史诗才能,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杜牧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杜牧是晚唐诗文兼擅的一代大家,是晚唐一位杰出的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相对李白、杜甫而言,论及晚唐诗歌,则必言李商隐、杜牧。杜牧往往借助于巧妙的诗歌艺术构思,将现实生活中许多事物的复杂的形态和生动的形象,以及主观感受上丰富的感情波澜,集中而凝练地表现出来。他思路开阔,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放得很开,不局限在耳目之前的狭小范围,但诗人又能百川归海,收得很拢。
一、以小见大,妙思入微,善于通过多向思维
诗人中后期时任黄州刺史的代表诗作《赤壁》,被前人多次引为“由小见大,妙思入微”之经典诗作。为便于作深入分析,再录其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现实是历史的折射和影像,咏史诗在似与不似之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上、在史料的遴选和对历史的评价与认知上,都可看出一个诗人是否具有卓绝的史诗才能,杜牧正是这样能在难中见巧,难中出奇,剪裁一点,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的优秀诗人。杜牧的咏史诗几乎篇篇精彩,而这首《赤壁》更是典范之作。二十八字的绝句,从宏观历史着眼,从极微细处入笔,以小见大,曲径通幽,以今溯往,大开大合而集中透辟,字里行间洋溢着指点江山、品评历史的勃勃才气,耐人寻味不尽,可谓妙不可言。
一首二十八字的咏史绝句,要表现如此重大的一个历史事件,这确实是颇费周折的。如果直接写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和惊天动地的战争场面,因篇幅有限,自然无法容纳,所以诗人只好独辟蹊径。故而杜牧此诗乃从小处着眼,把当年烽火连天的这一重大战役,巧妙地概括在极为平常的叙述之中,写得别开生面。
杜牧正是不囿于传统思维之定势,善于通过多向思维,在《赤壁》中采用逆向思维艺术构思手法,才使其诗作成为传世之珍品。诗歌构思都要讲究避实就虚,虚实结合,往往不写正面,写侧面,或者写反面。就《赤壁》诗作而言,还有一点当为妙笔值得肯定,即善于从不同视角进行艺术构思。诗人通过多向思维包括逆向思维进行诗歌,尤其是咏史诗的创作,不仅有助于读者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全面深入地认识,而且有助于推陈出新、言旨高远。
二、逐步深入地突出中心思想,层层深化主题
杜牧诗歌较为广泛的一类,是能从各个不同角度去丰富和体现作品的主题内容和知识。杜牧擅于根据不同情况,按照不同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构思,逐步深入地突出中心思想,层层深化主题。作者构思的时候,必须利用自己长期积累的知识宝库,善于辨明事理,以丰富自己的才华,还要按照生活中的体验,做出分析研究,以获得对问题的彻底认识,同时要经常培育自己的情致,以便恰当贴切地驾驭文辞。如他的七绝《奉陵宫人》:
相如死后无词客,廷寿亡来绝画工。
玉颜不是黄金少,泪滴秋山入寿宫。
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是批判唐朝的一种极为残忍、极不人道的守陵制度的。主题思想明确,艺术构思新颖。诗中不直说这种制度本身的残酷,而从“无词客”与“绝画工”的侧面角度切入,“诗意大抵出侧面”(《围炉诗话》),这是舍重就轻的.构思角度之法,不直言事实本身,而是使用曲笔,言外见意。每个方面都包含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历史知识,这些方面既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又彼此连贯呼应,从各个侧面阐明和表现了要批判的中心问题。
三、引兴托喻、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手法
诗人的咏物诗《柳长句》中所示: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莫将榆荚共争翠,深感杏花相映红。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技术论文
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资金成本管理论文
餐饮业成本管理方法及对策论文
关于收入管理铁路运输研究的论文
浅谈“管理运营虚弱症”
(通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论文
浅析土木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探析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控制分析
煤矿企业工会女工工作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探讨的项目管理论文
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激励的特征分析
公路监理施工现场管理试述论文
论组织学习研究的若干问题
冶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企业职工薪酬和人工成本控制策略探析论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论文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外籍教师的聘请与管理论文
实物黄金的库存管理思考论文
车间零库存管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