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数学毕业论文 > 正文

[热门]数学论文(第14页)

本文共计2414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下课前设疑

  下课前设疑,有利于学生保持探索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因受到新的刺激而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之中,为接纳新知识打下基础。在结束课时,教师既要对本课作小结,同时找出本课与下一课知识的交接点,并精心设计问题,于平淡处起波澜,就能把学生思维的齿轮启动起来。例如在教学“锐角的正弦”一节时,小结了“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一个定值。”然后提出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邻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定值呢?”这样,不需教师强调,学生会自觉预习新课,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创造了条件。

四、向全体学生设疑

  无论是课堂起始的设疑、新课进行中的设疑,还是新课结束后的设疑,都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尽可能给学生创设最佳的设疑气氛。如果设疑过难,易使学生产生失败的体验而丧失学习信心,难度过小,又往往使学生感到乏味,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调动不起学生探索求知欲望。因此,设疑要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使感知、深化、迁移三者紧密衔接起来,设疑极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激起思维的浪花,荡起智慧的涟漪。这样才能引起全体学生高度的注意,加强听课的效果,进而积极思维,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和动力。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之后,教师给出问题:“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2-4X+1+0,那么X+的值是多少?一般学生都能应用求根公式求出X=2+3,代入X+X中求得结果是4。然后教师接着问:“还有没有比这种解法更简单一点的求法呢?”这时,每个学生都会主动思索。有不少学生由移项变形为X2+1+4X,联想X2+1+4X,联想X2+1+4X----X+X=4的转化求出了结果,还有少数学生由X2-4X+1=0,判断有实数根,且常娄项为1,X=0,则此方程的两根互为倒数,故X与X就是方程的两根,进而求得X+X=-(-4)=4。此时,全体学生为此妙解无不惊奇而拍手叫绝。此题难度不算大,且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