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答辩时的难点疑点剖(第3页)
本文共计593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如果仔细分析导师的几个问题,就可以做出下列归类,再进行解释。家庭破裂,教育健全,可以成才(其它家庭不全,亦如是);家庭健全,没有家庭教育,不能成才;家庭教育的目标和方法不对,不能成才。所以,家庭教育并不等于家庭不完整就没有教育,有家庭就有教育;有教育就有效果。家庭教育的良好效果来自于正确的教育目标和正确的教育方法;正确的教育目标需要有正确的一系列教育思想;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因人而异、灵活设教的,家庭教育的方法最讲究个性化、生活化和艺术化。
分析归类的总结发现:家庭教育是在家庭中进行的、由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思想和多彩的教育方法组成的特定环境教育,这一特定环境的教育承担者主要由父母亲,还包括其它亲属承担,只要承担者家庭教育观念正确,责任感强,方法得当,就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分析归类使我们得出:“家庭教育很重要”,是论据系统的尖端,要说服大量的潜在论据,首先必须给该论点下定义,确定它的内涵与外延。这种界定论点的内涵与外延的做法,有利于排除相当一部分潜在论据的干扰,同时又便于将其它潜在论据分阶,按层次的不同,与论点关系的方面与角度的不同,分别加以阐释和论证,显得序列清楚。论据从不同的层次检验,也就会显得条理清晰,论证充分得多。界定论点的内涵与外延,也就界定了论据群落的逻辑分阶,保证了论点与论据的统一性和有序性。但论点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有时是在潜在论据的大量出现后陆续完善的,对论据的答辩过程,就是思想观点和论证的完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深度与广度有时是很难一蹴而就的。所以,潜在论据的出现不在于量的多少,而在于你的迅速下定义的本领和分方向分角度的论据分阶的逻辑能力。尤其是分阶,直接确定了潜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复杂的层次关系,有的潜在论据和论点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常进入第二阶和第三阶,阶次不同,阐释和分析论证的方法也不同。潜在论据的出现,还可以证明你论证过程的不完善,在某些阶次论据的说明有缺项。因此应该利用潜在论据的出现,寻找自己论证中的缺项。论证不充分同时也说明了论据出现的角度与方向、阶次不够完整,尚有“跛足”的地方。
潜在论据的出现说明,有的论点是需要从不同的阶次、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论点中的某些因素,而且这样的论点也必须有一个论据系统来加以分析阐释。潜在论据答辩的难点常在对论据群落进行系统的分析,将它们分成不同的阶次、侧面,做到逻辑上的有序、辩证。
当运用“家庭破裂”做为“家庭教育很重要”的唯一论据时,就显得单薄、单向、单能;由于论据的单一,导致人们对论点的理解也缺乏全面和系统性的深入。潜在论据在答辩中对原论点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有的同行,证明你的论点;有的交叉,补充和修正你的论点,有的悖反,批驳你的论点。答辩应该根据问式的不同含义,做到一鉴别二充实,答辩就能胜利在望。
论据的多义性是指对同一个论据来说,由于你研究的角度不同,论据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提炼出不同的要点。但是这些要点之间的关系是相关联的,意义的侧重却有不同。从某一阶次上看,一个论据产生了多重含义。论据的多义性又表现为两种关系,各意义之间是悖反关系;各意义之间是并列关系。
悖反关系的多义性如:“父母毁坏了我的婚姻”,原论据是父母逼着我与感情甚笃的丈夫离婚,父母成了婚姻破裂的主导。这一推理并不全面,含有片面性。为了真正说清这场婚姻失败的原因,还必须有另外一个论据:“我是一个没有独立见解的懦夫”,后一论据就是该论点中两个悖反的论据之一,源出于一个论据,但意义悖反。
并列关系仍可从上例推出,从“我”这一角度继续分析,可以得出其它意义:“我才是毁了这次婚姻的关键人物”,“没有对幸福婚姻的真正认识,就不会保住幸福的婚姻”,等等。
对论据的多义性分析,应该尽可能全面,但不能有所取舍,因为论据的多义性之间是不分轻重,不应有取有舍,这才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事物的辩证。例如《李秀成自述》的真相分析,在学术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学说都有存在的合理性,这种“多义”就不能取舍,应一一列举。论据的多义性是由于组成矛盾的多重因素所决定的。有时有的事物不完全以矛盾的统一或对立的方式出现,而是包含了较广的种种成因,有必然也有偶然。矛盾的复杂程度决定了论据的多义性。例如玉米的成长和丰收受阳光照射、土壤水分和养分、病虫害的侵害程度等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绝对不是单一的。提高玉米的基因的改变,产量、质量就会提高。了解了论据多义性存在的客观根源,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从更高的视点重新观察论文答辩,就会发现掌握论文答辩是学识和思维的一种重新思考和判断的过程,论文答辩是对思维习惯是否科学的检验。对论据多义性的认识,就是对事物发展的更广阔更深入的空间的认识,影响事物运动的因素总是多样性的。在论文答辩中,最吸引人、最能饱受青睐的,就是答辩者的答“难”水平。问式的难度越高,答辩者思维的综合自理能力越高;过于简单的问式,常使答辩陷入平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