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评价的整体性的构建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33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课外练笔自由活泼,比较个性化、私人化,侧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更能展现学生的灵气和才情,体现了自由写作的原则。
课外写作重练重交流,关键是要让这种交流通过整体的建构来实现。传统评价之所以收效甚微,是因为高中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依然经常受到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权威的教师的压力。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尤其受制于教师审美水平和审美观念。许多学生反映自己想写的内容在学校里常常会不让写或者被逼迫着写没有任何感触的题目。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源于教师的讲授,起于教师的“限题”“限体”甚至“限旨”,止于教师的批改。整个写作评价过程就是教师控制下的写作技能的迁移训练,完全漠视了学生活生生的主体性特征。学生没有倾诉的余地和展示的机会,或摆脱不了无米之炊的困境,或走不出空话套话的无奈。时间一长,便在这种单一的评价中淹没了自主的意识,失去了写作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关键因素是只有教师的一家之言,只有师生之间的不对等交流,而学生之间,更是缺少文本之间平等、开放的沟通。传统的“学生练笔一同学点评一自评矫正”的过程只是一种有限的革新,而现代化交互式的交流手段让这种革新变得更加畅快。比如网络日志、博客以及其他校内网、开心网等网络提供的平台就能够在瞬间实现多元化的沟通。这种多媒体技术平台最关键的一点作用就在于其虚拟化隐蔽了真实的师生身份,从而可以消除课堂上教师权威评价的压力。
在网络平台上,大家可以随写随评,营造一种自由平等评价的互动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任意一方都可以对另一方或留言或评论,培养了学生批评的勇气、思辨的能力和接受批评的雅量,不断攀升的点击率也可以为学生带来写作自信。网络虚拟环境下形成的宽容、民主的学习风气,师生的讨论沟通、情感共鸣,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课内写作教学灌输过于严肃、死板的缺陷。这就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而且借助这种交互式的交流方式让“沉默的大多数”也能进行自觉的写作,提高了写作教学评价的效率。
其他读者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其中,对作品进行修改、删节、转贴、续写,作品最终由写作者与其他交流的师生共同完成。传统写作静态的文本样式被打破被拆解,出现崭新的交互文本,它们的着眼点在于所有参与者的积极参与、自由发挥与即兴创造。这种创造就是写作者与评价者平等地行使反馈、反驳、批评或创作的权利。换言之,写作者与评价者的传统固定身份都已转换为既为主体又为受众的双重动态身份。这便为读者(也为作者)开辟了新的阅读和写作的自由空间。传统意义上的评价观念被颠覆,平等自由的双向、多向交流使课外练笔可以呈现出一种真正的“众声喧哗”“多元对话”的态势。
这既是一种写作自由的展示,也是一种对信息的多重客观分析。这样一来,学生作文就能得到比较中肯的综合性评价,为一个分数定乾坤的作文评价体制打开了一条思路。
此外,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多媒体技术评价,既可以打破时空界限,随时对任意一个学生的所有作品进行远距离的长时段的观测,又具有可重复性;学生所有的作文篇目、字数等,包括习惯用词频率的统计都可以随时进行统计性测评。
三、评价呈现个性化
除了考试必须用分数来衡量之外,一般课堂作文和课外练笔最好的评价方式应该是评语。毛荣富先生曾说,作文批语是写作能力与生命培育的双重关注。评语的评价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课堂的写作训练,往往可以按照考试的评分标准从结构、主题、语言表达等角度来评价,或者是根据教学序列的要求来评价文章;而其他所有的写作训练评语的最好形式都是交流式语言。学生的每一篇文章,只要是认真的,无论好坏、长短都应该是一种及时的交流,或点拨或欣赏,或者是观点的碰撞。不评价主题的高低,只有彼此双方真诚率性地交流,才会有快乐和默契。只有这种默契和评价才能赢得学生的重视,而只有学生重视了,这些评价才能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起到催化作用。
在评价的呈现方式上,除了考试必须以分数来表现之外,所有的练笔都应该淡化对分数的依赖,变成一种书面的师生对话文本。比如有学生在文章中提到自己有点懒惰,然后说自己不是一个阳光的男孩。我给的评语是一句质询:“懒惰和不阳光是否可以画等号?”有时候学生练笔中遇到的困惑,我的评语甚至会是学生作文字数的几倍。学生在文本中提到的青春的萌动,或者是青春叛逆的思想,评语更多的应该是借此进行平等的交流,交换师生双方的观点,从而激发学生再表达的欲望,同时还要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