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重新解读西方古典伦理政治观(第2页)

本文共计1110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8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些城邦时代的思想家关于伦理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思想。由于苏

  格拉底并没有给后人留下系统的论述,笔者主要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系统的

  阐述出发来理解古典伦理政治观。

  要想对西方古典伦理政治观的内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把握,就必须具体分析

  其内在的论证逻辑。笔者认为这种论证逻辑是在哲学和现实两个层面上加以展开

  的。从哲学层面上来讲,这些古希腊思想家普遍持有理念和共相的哲学观。柏拉

  图开创了理念论的先河。他认为,凡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的,它们就

  有着一个共同的" 理念" 或" 形式". 理念是现实世界的本原,是唯一真实的

  存在。而被人们感觉到的经验事物和现象世界则是不真实的,不属于存在的范畴。

  理念世界是普遍的,永恒不变的;而现象世界只是个体的,变动不居的,是

  理念世界的某种摹本和虚幻的影子。对理念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属于感观所

  接触的世界的认识则是意见。知识不可能错误,意见却可能错误。因此关于理念

  的知识只能被高超的智慧所把握。亚里士多德的共相论虽然对柏拉图的理念论有

  很多批评,但正如罗素所说的," 大致说来,可以描述为是被常识感所冲淡了的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共相是指具有可以用于述说许多个主体的这样一

  种性质的东西,个体是指不能这样加以述说的东西。接着他谈到质料与形式的区

  别。

  一件事物的形式就是它的本质和它的原始实质。事物由于获得了形式才增加

  了现实性,没有形式的质料只是潜能而已。因此形式才是实质,它独立存在于它

  所由以体现的质料之外。可见,亚里士多德最终又回到了他力图批判的柏拉图的

  理念论。因为形式和理念均具有了唯一的实在性。所以亚里士多德被人这样评价

  :" 我们将会看到——他从柏拉图想把理念加以实体化的倾向之下,只曾把自己

  解放出来了一半。' 形式' 之与他,正如' 理念' 之于柏拉图一样,其本身就具

  有一种形而上的存在,它在规定着一切个别的事物。尽管他是那么样尖锐地在追

  踪着理念从经验之中生长出来的过程,然而同样真确的是这些理念,尤其是当它

  们离开经验与直接的知觉最远的时候,终于还是由一种人类思想的逻辑产物转变

  成了一种超感世界的直接表象,并且在这种意义上还转变了一种理智直觉的对象

  ". 因此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在本质上是趋同的,而对理念和共相的

  强调导致了他们身上具有整体主义和目的论的哲学气质。理念和共相无疑是作为

  整体而存在的,与之相对的个体则是不自足的和虚幻的。而且,由于理念和共相

  才是事物的本质,规定了事物的基础和原则,因此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眼中,

  任何现实中的事物都应该具有某个确定的目的,即朝着理念和共相所规定的方向

  发展以完善自身。总之,整体主义和目的论必然导向对现实批判的审视,并努力

  寻求现实完善自身的途径。当然,这种哲学观离不开当时具体的历史现实在哲学

  家脑中的投射。在现实层面上,古希腊的城邦体制造成了对人们生活的全面统摄,

  个人的完善要独立于城邦而实现是无法想象的。因为城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小国

  寡民,公民的生活与城邦的活动难以区分。因此柏拉图强调追求城邦的和谐、统

  一和强盛,而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 人在本质上是城邦的动物".

  经过在哲学与现实层面上的阐述,城邦与伦理的关系便显现了。在整体主义

  的视野下,城邦作为整体具有个人无法代替的价值。个人的道德完善必须求诸于

  城邦自身道德的完善。因此真正好的城邦就应该是正义的,也即应具有伦理上的

  价值取向。而目的论也要求城邦自身需要一个目标来规范其行为。在古希腊的思

  想家看来,这个目标便是善。苏格垃底深信,城邦应该是一种为了某种善的目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