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措施论文
本文共计254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措施论文
摘要:
目的对儿科护理过程中的隐患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并予以解决。方法挑选60例儿科护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其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采用常规的护理规范进行隐患分析,并进行干预,对照组则只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儿科护理中存在由于患儿及其家长、护理人员、沟通及疾病导致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对这些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干预,能够降低儿科护理中发生不安全事故的几率,提高护理效果。结论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对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并进行干预,对患儿的康复有着极大帮助,能够使儿科护理效果更好,满意度更高。
关键词:
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干预措施
0引言
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患者没有遭受超出法律界限的损失或功能缺陷,即为护理安全[1]。在我国目前的儿科护理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安全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护理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某医院2014年1~9月的儿科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把60例患儿分为两组进行对照分析,对在护理过程中进行不安全因素的干预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次研究的资料选取某医院2014年1~9月的60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都在3~12岁,平均年龄(6.7±0.5)岁。随机的将60例患儿分为两组,每组30例。这些患儿中,属于血液系统疾病的有12例,消化系统疾病的有15例,呼吸系统疾病的有18例,循环系统疾病的有9例,外科疾病的有5例,其中疾病1例。两组患者必须在基本条件上差距不大(P>0.05),要保证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儿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时对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进行干预,而对照组患儿的护理只采用常规护理即可。常规护理就是对患儿的基本资料有一定的了解,对其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对身体和生活方面进行一些必要的护理。干预护理措施指的是在护理过程中,对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针对这些不安全因素制定有效的干预对策,提升护理的效果,加快患儿的康复。
1.3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分析发现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着包括患儿及其家长、护理人员、医患及家属之间的沟通,还有疾病本身等多方面不安全因素,对这些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针对性干预,能够使护理的效果明显提高,避免发生不安全事故,帮助患者尽快康复,使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高。
3讨论
3.1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3.1.1患儿及其家长;儿科护理的患者年龄普遍较小,对护理会有一种自然的恐惧感,不容易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护理工作开展起来十分困难。而家长方面则是因为家长对患儿的关爱给患儿形成了一种依赖感,在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时,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不利于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以至于出现护理事故,对患儿的健康安全造成了威胁。
3.1.2护理人员;目前我国的护理人员数量较大,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在进行患儿的护理工作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一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在进行患儿护理时粗心大意,尤其是交接班的转接工作做得不到位,只是患儿的护理工程出现问题,身体健康受损[2]。此外,一些特殊的护理中需要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本身患儿因为疼痛不会过多的配合,如果护理人员的手法不熟练,更是会大大影响护理的效果。
3.1.3沟通方面;由于患儿本身年龄比较小,在表达能力方面不是很擅长,无法将自己的真实需求清楚的表达给护理人员,护理人员无法得知患儿的真实意愿自然也就无法很好的进行护理工作。还有就是,家长由于担心患儿的健康,可能会对护理人员提出比较苛刻的要求,进而引起医患纠纷,这也使得护理工作的开展十分不便,很可能造成患儿健康受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