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院前急救护理中的运用论文
本文共计293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护理风险管理在院前急救护理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与干预组研究病例分别来自我院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与实施后(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各自接收的45例院前急救病人,比较两组管理效果。结果护理风险管理后,干预组的救治成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分别为97.78%、2.22%、6.67%、95.5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4.44%、13.33%、22.22%、82.22%,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时加强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减少护理纠纷,提高救治成功率与满意率,值得推荐。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院前急救;救治成功率;满意率
0引言
院前急救又叫做院外急救,是对各种突发事故、意外伤害等进行急救的首要环节,是决定病人急救是否成功的关键[1]。院前急救工作节奏快,救援任务艰巨,病人病情发展迅速,护理风险因素较多,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医疗纠纷的发生[2]。为此,了解院前急救中的护理风险因素,并针对性给予护理风险管理至关重要。为有效提高我院院前急救护理质量,降低院前急救不良事件的发生,我院自2017年3月起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医院接收的45例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照组与干预组研究病例分别来自我院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与实施后(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各自接收的45例院前急救病人,所有病人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90例病人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16-82岁,平均(41.58±9.37)岁;其中交通意外事故39例,心脑血管疾病32例,其他疾病19例。两组病人的常规资料区别不大(P>0.05),可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组则先组建一支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组内成员均接受系统化培训,具备较佳的应急能力与分析问题能力,小组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对以往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隐患进行分析,再针对性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如下:1.2.1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及急救处理流程等,根据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特点,执行弹性排班,确保急诊科24h值班人员在岗,规范交接班制度,交接班前需再次检查病人的各项指标,安排一些急救经验丰富、年资较高的护理人员参与到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要求急诊科预检护士充分了解本地交通道路情况,根据要求问清楚病人病情、地点,迅速准备好急救物品,安排救护车3-5分内迅速出诊,并在出诊途中通过电话与家属保持联系,密切关注病人病情发展情况,指导家属自救。1.2.2加强急诊科护士的急救技能培训,提高其急救风险防范意识:定期组织急诊科护士参加急救技能培训,要求其熟练掌握各种急救仪器与设备,如心肺复苏、呼吸机应用、气管插管等,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让其明白“时间就是生命”,遇到突发事件时要沉稳果断,忙而不乱,转运途中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尊重病人,注意保护病人隐私,及时清除病人口腔分泌物,监测其生命体征变化,对意识清醒的病人需及时给予安慰、鼓励,注意谨言慎行,稳定病人情绪,让其配合治疗。1.2.3提高急诊科护士沟通技巧:加强对急诊科护士的沟通技能培训,充分尊重病人及家属的疾病知情权,在对病人进行急救护理时,需对病人病情做出恰当判断,根据病人或家属的文化层次,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介绍病人病情及转归,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疑问,耐心给予解释,若条件允许,可以让家属共同参与到病人的治疗方案中,尊重家属的选择权,保证沟通的有效性与及时性。
1.3评价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病人的救治成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风险良事件发生率(操作失误、文件不全等)及护理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2.0软件处理,救治成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风险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通过[n(%)]表示,给予2检验,以P<0.05为检验水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