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钳助产术在护理管理的效果论文
本文共计285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产钳助产术在护理管理的效果论文
〔摘要〕
目的评价产钳助产术强化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助产术进行分娩的产妇396名,其中,2015年1—12月(184名)未进行强化管理;2016年1—12月(212名)进行强化管理。比较强化管理前后会阴损伤、产妇并发症合计发生率,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新生儿疾病发生率及胎头娩出时间。结果2016年会阴损伤、产妇并发症合计发生率低于2015年,2016年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新生儿疾病发生率低于201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胎头娩出时间(8.1±3.0)min,长于2015年的(7.2±2.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管理后,新生儿、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下降,同时避免胎头过速娩出。
〔关键词〕
分娩;头位难产;产钳术;护理
分娩是一种胎儿从子宫内娩出的高风险的生理过程,在分娩过程中极易出现难产情况,此时便需要采用助产技术,以降低胎儿窒息等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母儿预后[1]。产钳术是最常用的一种助产技术,但近年来关于其争议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徒手转胎等技术进步,产钳术的适应证越来越狭窄,同时越来越多的报告显示产钳术可能增加产后出现等并发症发生风险[2]。为进一步提高医院的产前助产术应用水平,医院尝试进行强化管理,取得一定成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助产术进行分娩的产妇396名,其中,2015年1—12月(184名)未进行强化护理管理,年龄19~36岁,平均(26.4±1.2)岁;2016年1—12月(212名)进行强化护理管理,年龄20~39岁,平均(27.0±2.4)岁。
1.2方法
1.2.1强化管理前
在强化管理前,产前助产术,主要针对胎头双顶径通过中骨盆平面,坐骨结节平面以下,先露出骨质达到+3以下,采用Simpson产钳助产。拟定产钳助产术,常规消毒,导尿排空膀胱,确定子宫颈口展开情况,确认有无骨盆狭窄、头盆不称的情况。确认为低位出口产钳助产后会阴侧切。操作前,液状石蜡润滑产钳钳匙,右手拇指以外的四个指头深入阴道左侧,查清胎儿耳部,确认胎方位,右手持钳,从会阴左侧置入胎头左侧与手掌之间,右手轻推钳匙插入胎头左侧贴住左耳外侧,助手把持左叶,维持钳柄不动。操作者左手示、中两指深入胎头与阴道右侧壁之间,右手握持左叶产钳向颞左叶滑动,扣住钳柄。确认产钳的位置无误,无异常可进行牵引,配合宫缩负压牵引,注意保护阴道,避免压迫胎头,当胎头前额外圈牵引出可取出产钳,然后采用正常分娩机制助产。娩出后:(1)检测宫缩、出血量、血压、切口等情况,注意获取主诉;(2)做好产后尿潴留、产后出血等并发症预防护理对症处理。
1.2.2强化管理后
(1)准备:在产前就有相应的准备,对于头位难产者,综合会诊评价阴道分娩的可行性,产前助产的难度。拟定计划后,对产妇进行宣教,主要内容包括:
①产钳术的优势利弊,对比剖宫产、产钳术的优势、劣势;
②传授术中陪护呼吸策略,能够在产钳助产时配合呼吸,减轻对胎头的压迫。再次协助医师评估胎儿体重、胎头可塑性、产妇会阴胎型等条件,判断是否需要会阴切开,在争取产妇及其家属同意后,安排产钳术。准备好新生儿复苏气囊、急救药物等药械。
(2)在分娩过程中:配合医师在取出钳子后,立即指导进行屏气,使用1~2次腹压,使胎头最小径线娩出产道,顺势引导胎头复位外旋转,当产妇宫缩启动后,应避免旋转,给予会阴充分的扩张时间;助产术需注意保护会阴,辅助胎头,以利于胎儿自然的娩出,减少干预,速度平稳,避免急速娩出胎头;胎儿娩出前肩后,立即注射缩宫素,评价宫缩情况,若出现宫缩乏力,立即遵医嘱给予欣母沛肌肉或宫体注射,及时缝合切口;计算出血量。
1.3观察指标
侧切执行率,产后出血率,产褥期感染、产后尿潴留发生率,以及新生儿窒息、颜面损伤、缺氧缺血脑病、颅内血肿、锁骨骨折发生率。胎头娩出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