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第2页)
本文共计67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第四章为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的实践。
本章主要以《红楼梦》的两个英文译本作为研究材料。首先,对十二个判词进行文本分析,具体介绍判词所描写的内容,并对两个英文译本在用词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次,从译者与作者主体间性和译者与读者主体间性两方面对文本进行对比研究。
第五章是讨论部分,此部分包括发现和启示两方面。首先为翻译主体间性在译者主体和作者主体间的体现,其次是翻译主体间性在译者主体和读者主体中的体现,最后是翻译主体间性在译者主体和文本客体中的体现。本章从三个方面详细的论述翻译主体间性在翻译活动过程中如何通过交往能力理论发挥作用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实例分析对翻译主体间性的启示。
四、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方面,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研究经历了三种范式的变化。翻译主体间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也越加明显。翻译作为研究的重点,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强大而又富有合理性的理论来进行支撑,而哈贝马斯的交往能力理论正是对主体间性的研究。如果想实现成功的交往,言语行为就要符合一定的有效性要求,这就需要交往主体具有交往资质,也就是所说的交往能力。交往能力理论重要性的最生动的表达在于他是主体的一种资质,在这种资质的作用下主体之间可以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交往能力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合适的理论支撑和新的研究方向。
实践意义方面,通过对交往能力理论及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发现:翻译的本质就是各主体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并实现翻译结果的完美呈现。交往能力理论中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延伸,他对翻译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在现实社会中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沟通,沟通的重要性让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意识到翻译的特殊意义,翻译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重要手段。
然而如何更好有效地沟通却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翻译的成功离不开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同样的,如果想得到完美的翻译结果也离不开翻译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意义上,这种回归性的研究都会对翻译活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五、提纲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研究目的
1.2研究问题
1.3研究内容
1.4研究意义
第2章 理论框架和文献综述
2.1文献综述
2.1.1交往能力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交往能力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2.1.1.2交往能力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2.1.2翻译主体间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1翻译主体间性的国外研究现状
2.1.2.2翻译主体间性的国内研究现状
2.2理论框架
2.2.1交往能力理论
2.2.1.1“能力”的分类
2.2.1.2交往能力理论的产生及定义
2.2.1.3交往能力理论的功能
2.2.2.翻译主体间性的概念及特征
2.2.2.1翻译研究所经历的三种范式
2.2.2.2主体及其特征
2.2.2.3翻译主体及其特征
2.2.2.4翻译主体间性及其特征
第3章 研究方法
3.1研究方法
3.2材料来源
3.3研究设计
第4章 金陵十二钗判词译本实证分析
4.1杨宪益及霍克斯译本文本对比分析
4.1.1文本分析
4.1.2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
4.2两个译本的主体间性分析
4.2.1译者主体与作者主体的间性
4.2.2译者主体与读者主体的间性
第5章 讨论
5.1发现
5.1.1翻译主体间性在作者主体和译者主体中的体现
5.1.2翻译主体间性在译者主体和读者主体中的体现
5.1.3翻译主体间性在译者主体和文本客体中的体现
5.2启示
5.2.1交往能力理论对翻译主体间性的启示
5.2.2实例分析对翻译主体间性的启示
结论
致谢
六、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是从理论角度对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提出对策与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现代学者多提倡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但是在具体的翻译学研究中缺乏一定的操作可行性,所以作者运用定性研究的研究方法,通过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从理论的角度探讨研究翻译主体间性的内涵,总结出了翻译主体间性的特质,并将这些研究结果与交往能力理论相结合,分析了翻译主体间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机制,从而从普遍语用学的视角揭示翻译主体间性的重要性,对翻译主体间性和交往能力理论做出合理的阐述。在文中,作者通过对理论框架的梳理以及文献综述的回顾,对翻译主体间性和交往能力研究进行了一个全面的综述。希望通过对交往能力理论的学习能够促进翻译实践的发展,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