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教育中的情感教学论文
本文共计219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浅谈英语教育中的情感教学论文
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情感与认知都是由客观实物的刺激引起的。认知客观事物本身,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当代人本心理学罗杰斯十分重视情感因素,他认为“学习本身就包括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变得高度有效。
教学过程即是师生信息传梯,交流的双向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双过程。在教学中,常有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而导致教学效果的欠佳,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的疏忽情感效应在课堂上教学中重要作用。那么,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呢?
一、以师爱激情
英语教学是师生之间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讲,师生之间的心理协调是极其重要的问题,这不仅是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问题,而情感是教学中的心理条件之一。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而且伴随着感情的交流。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感情因素,保持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师生感情融洽,气氛和谐,协调一致,以达到加速双边的活动。
能否使后进生也能抬起头来学习,是实施情感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教师在教习中“优”厌“差”,后进生在课堂上经常招受责骂或挖苦讽刺,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自卑感,逐渐磨灭学习的信心,久而久之就会患上“情感封闭症”。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怀揣着不安得的心上课,没有心理安全感,更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表现出来的只是消极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不能只倾向优等生,而应对每一位学生奉献爱心和给予期待,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更重要、更宝贵。如果教师能厚爱后进生,在他们心中建起可亲可敬的形象,他们就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表现出异常积极地学习情绪。
二、以体态激情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的“体态效应”实验表明:人获得信息7%来之文字,38%来之语言,55%来之面部表情。由此可见,有形无声的体态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对老师的举动的观察具有独特的敏感性,课堂过程中师生的内在感情,心理变化是一条看不见得战线,这种变化可称为内部节奏。教师处于课堂注意的中心,其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对教学产一定的影响。事实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当教师向学生提问时,或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老师面带鼓励,以真诚的微笑注视学生,或者等学生回答问题时,给予赞许,亲切的微笑,这无疑给学生一种鼓励和安慰,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和感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情感的释放,教师走进教室就像演员走进摄影棚,立刻进入角色,动作神态逼真传神,恰当自然地激发起学生的相应情感体验,以富于表现力的面部表情,恰当自然的形态动作给学生深刻的感染,加速激活认知能力。教师要把发自内心的微笑带进课堂,要用和蔼亲切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自始之终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和股励。
三、以成功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上能够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他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愿望。”知识的获得来自于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一旦通过艰苦的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形成“成功效应”,即成功产生异常积极地情绪体验和浓厚的兴趣,并强烈的期望进一步成功的心理现象。实践表明: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创造成功是促进学生形成稳定而持久的积极学习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利用学生的成就需要,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以满腔的的热情为学生积极创造成功的条件,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表现结合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生动教学情境中去激发起学生深刻的学习情感,创设情境的途径可以归纳为:生活展现情感,事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和语言描述情境六种。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总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


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论文
学案导学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效率的思考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的相关讨论论文
高中生物理实验实践能力研究论文
对高中生物教材改革的探讨教育论文
项目学习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浅谈高中物理的创新教学
物理实验论文优秀[15篇]
浅谈装修须防居室物理污染
职高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浅谈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融合教学论文
物理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利和弊论文
[精华]高中物理学习论文
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漫谈论文
论合伙企业的民事权利能力
机械数控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
试论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构建
德国著作权法中的私人复制与反复制问题
浅谈民事诉讼中的审判监督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