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能力导向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493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人们对医疗保险实务专业认知度较低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相比于护理、临床医学、药学等专业,属于新兴专业,起步较晚。学生和家长对于这个专业的认知度低,直接影响了报考率及报到率,甚至出现学生到校后转专业和退学的现象。
(五)综合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构建高职医学院校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发展的SWOT分析矩阵表格,并采取相应的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策略,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其中SO策略指的是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WO策略指的是克服内部劣势,利用外部策略;ST策略指的是依靠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WT策略指的是克服内部劣势,避免外部威胁。
二、高职医学院校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顺应健康服务业发展,调整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定位
通过调研明确医疗保险实务专业行业需求,进而调整现有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案。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发展现状;对高职高专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开办布点进行分析,归纳专业建设及发展现状,发掘自身优劣势;利用学校就业信息平台,搜集毕业生就业单位信息,分析毕业生就业地区及单位性质,并与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在此基础上,调查在健康服务业发展中,外资医院、TPA(医疗保险第三方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出现的新兴岗位,中、短期人才需求及职业能力要求等,为调整专业定位奠定基础。通过深入调研,摸清政策形势和行业动态,明确适合高职医学院校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学生的主要岗位群和次要岗位群,合理、适时适度地调整专业定位,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能够根据岗位需求科学合理的重构课程体系,序化基本医疗保险及商业健康保险通识核心能力,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
(二)持续开拓实习实训基地,建立长久合作关系
目前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主要集中在医院及社会医疗保障机构。因此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学生的就业情况反馈,在维护原有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应积极开拓保险企业、外资医院、健康管理公司等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并建立长久合作关系。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对未来就业岗位的要求,指导学生到不同的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获取胜任未来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并且端正学习和工作的态度,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兼职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了解决医学院校保险专业师资队伍发展的困境,一方面应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要求,组织校内专业教师到保险公司或社会保障机构等参加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实践水平,加深对相关行业和岗位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引进或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同时应积极建立健全外聘教师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既是为外聘教师服务,也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更好地融入教学岗位中来,维护外聘教师队伍的稳定,打造专兼职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
(四)加大对专业的投入和重视程度,积极宣传,提高人们对专业的认知度
学校应加大对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例如,在考虑学校发展的整体布局基础上,对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给予经费投入和项目支持。在每年的春季招生、自主招生和高考招生宣传时,通过微视频、宣传画等方式,多管齐下,加大该专业的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三年课程设置,专业发展优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等。另一方面,在开学初,对学生开展专业教育,详细介绍专业的发展方向、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素质等。并且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促使他们能够较快适应未来岗位工作的需求,愿意把专业介绍给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增进人们对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