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能力导向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93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影响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医学院校举办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在保险知识方面缺乏基础和积淀。为了解决师资力量不足,一些高职医学院校招聘财经或金融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担任人身保险、保险营销学等课程的专业教师,或者从临床医学专业抽调部分优秀教师担任医疗保险概论方面的专业教师。虽然这些教师都是优中选优,但是缺乏保险从业经历,缺乏保险理论和实践的知识积淀。因此,很难从人才培养的全局出发,系统讲授课程。部分院校通过与行业领域合作,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的授课任务,但是外聘老师流动性较大,师资队伍不稳定,给教学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
3.学校重视不够,资金投入少一些高职医学院校对该专业重视不够,资金投入少,该专业长期处于“弱势”状态,甚至存在被“边缘化”的现象。例如,学校对该专业无论是教学设施的配置、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以及专业实验实训室的建设等都投入较少,甚至基本没有投入,对该专业未来的发展和走向缺乏信心。这些都进一步导致了高职医疗保险实务专业举步维艰。
(三)外部机遇
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迅速发展在2009年《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011年《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等保险业务。鼓励保险企业与各类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打造行业人才培训基地。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健康保险列为健康服务业三大内涵之一,并于2014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2020年实现商业健康保险运行机制较为完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服务领域更加广泛、投保人数大幅增加,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显著提高。”可见,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健康保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也将不断增加,这些对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机遇。据中国保监会调查显示:保险人才供需比例为1:4。2010年仅中国人寿对本专科学历人才需求总量就达到35万人左右,其中专科20万人。随着我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的提高,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多。
2.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有明确的定位,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据报道,2013年中国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321所,年招生318万人,在校生973.6万人,分别占高等教育的45.5%和39.5%,较好地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医学院校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应紧紧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四)外部威胁
1.生源数量及质量下降随着适龄人口的减少,一些高职院校招生工作陷入困境。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的生源逐渐由省内外转向了本地生源,甚至出现停招。在对7所院校的招生计划数统计发现,有3所院校2014年度无招生计划,2所院校招生计划数明显降低。然而伴随着生源锐减的是高校扩招。部分院校只能采取春季招生、自主招生或降低高考录取分数线等方式扩大生源。高职生源质量下降,学生文化素质降低,势必影响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