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类型和预防措施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85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5、内部稽核制度风险
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照搬照抄其他相关单位的规章制度,虽然制度上了墙,但不适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可行性较差;有的单位对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未发挥规章制度的监督约束作用;还有的单位根本没有做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缺乏健全的报销审批制度;有的单位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对审计结果不予采纳,会计工作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督,增加了会计风险。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原因分析
1、内部原因
一是财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很多基层财务人员没有会计证,缺乏财会及相关业务知识,甚至没有经过培训就直接上岗,不清楚各个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也认识不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严谨性,导致会计风险增加。
二是缺乏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大都有内部控制制度,但缺乏具体明确的范围界定,实际操作性差,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造成有章难循的局面。其次,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减少单位的会计风险。
三是往来款项管理混乱。受业务水平、人员频繁更换等因素的影响,往来款项台账混乱,与单位账面不符,债权、债务不清,容易造成资产的潜在流失。
四是不重视资产管理工作。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不重视资产管理工作、重采购轻管理、不严格执行资产管理制度的'情况,造成资产的闲置浪费、低效使用。
2、外部原因
主要是监督约束机制未落到实处。很多单位虽然设立了内审机构,但由于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工作成了走形式,应付检查的一种方式、没有发挥其监督约束作用。
四、行政事业单位应对会计风险的对策
1、从基础工作做起,规避会计核算风险
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培训,及时掌握新的财经政策、制度;选拔一批具有财务或相关业务知识、懂业务、具有高度责任心、认真负责的专业人员到财务和审计岗位,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规范使用会计科目,在基础工作中规避会计核算风险。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要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设立专门的财务部门,不相容岗位坚决不能兼任;明确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权限范围,不得越权处理事务,对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决策,建立会签制度;完善内部资产管理制度,对资产进行分类管理,加强日常监督,结合抽查等方式,实现对资产的保护控制,明确资产管理责任,在资产的购置、调拨、报废等环节严格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办理;建立健全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强化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处理程序;加强会计资料的审核,从源头上堵塞收支漏洞;定期内部公开财务信息,自觉接受监督。
3、往来款项管理风险的应对
加强往来款项的管理,可以效仿企业财务管理上的账龄分析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往来款项进行详细的分析,先对近三年的往来款项采用催收、抵顶等方式进行清理,再对三年以上的往来款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清理,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领导者要有公心,既要及时清理自己任职期间的往来款项,也要对以前的往来款项尽力清理,长此以往,会有效减少长期挂账的往来款项,降低会计风险。
4、固定资产管理风险的应对
第一,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配置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固定资产。第二,严格按照规定程序验收固定资产,拒收未通过验收的资产,拒绝人情面子购置的低档资产,以保证资产的正常使用,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第三,按照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固定资产目录,详细列明资产的有关情况。第四,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并每月复核,确保资产信息的真实性。第五,由专业人员担任固定资产管理员,做好固定资产的日常维修、保养,确保资产的安全使用。第六,严格按照处置程序办理资产的报废、毁损,不得随意处置。处置收入及时入账,杜绝不入账现象。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把制度落到实处,资产管理风险也会不断降低。
5、内部稽核风险的应对
要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稽核制度并不断完善,与各部门和会计人员的绩效考核有效结合,做到奖惩有度,坚决落到实处,做到有的放矢,有效降低会计风险。会计人员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严格执行相关的会计制度,加强原始凭证审核力度,从源头上堵塞收支漏洞。各级领导和财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有利于及时纠正偏差,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促使财务人员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为会计风险的防范打下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