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类型和预防措施论文
本文共计385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类型和预防措施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类型和预防措施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着大量的国有资产,为了确保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职责、提供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效益,必须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本文以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会计风险的概念进行了阐述,然后对会计风险的识别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应对会计风险的对策,期望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风险防控提供一点参考信息。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风险识别;风险应对;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管理过程中,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会计风险,如不对会计风险加强管理,会导致会计信息失实,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正确性,损害单位的经济利益。本文就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识别及应对问题展开研究。
一、会计风险概念
风险是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战略或工作目标的实现产生不确定性影响。风险既可能给单位带来不利后果,使单位不能顺利实现战略目标或工作目标,也可能给单位带来机会,使单位超额实现战略或工作目标。本文更偏向于风险不利的一面。
会计风险是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错报、漏报会计信息,导致单位会计信息失实,或依据失实的会计信息而误导单位财务管理行为,进而对单位战略和经营目标产生影响的可能性。会计风险的存在会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管理决策造成重大影响,也会加大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依法履行职能,因此必须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管控工作。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识别
1、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风险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记账不及时,有的业务在三年甚至更久之后才记账,由于时间长、人员更换等因素影响,业务的真实性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核实,即使业务真实发生,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增加了会计核算风险。在记账工作中,基层财务人员不能规范使用会计科目,比如存在记错会计科目、冲减应付款时直接从应付款科目的贷方以负数形式消减等不规范的会计核算方式,违反了会计制度规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进而增加了会计风险。
2、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风险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是多年前制定的,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人员有章难循,各相关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失效,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造成会计信息失实;没有规定明确的费用及支出范围,执行过程中随意性大又缺乏监督约束机制,导致费用及支出失去控制;有些领导、财务人员等甚至会利用内控制度漏洞,挪用单位资金,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这些行为都加大了会计风险,严重扰乱了单位正常工作秩序。
3、往来款项管理的风险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很多单位不积极处理应收应付款。第二,有的单位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低、缺乏责任心,导致同一单位设立多户挂账,或对发生的往来业务不调整往来款项而直接列收列支,致使账面不能反映往来款项的真实状况。第三,往来款项长期挂账,有的是由于单位领导调离或财务人员更换导致暂付款长期挂账、得不到及时清理;有的因工作人员预借款项未履行正规报销程序并缺乏相关资料支撑,造成暂付款长期挂账。往来款项长期挂账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对资产变动不能真实反映。
4、固定资产管理风险
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规模小、人员少,没有专设固定资产管理岗位,相关工作人员不熟悉资产管理的规定和流程,对资产的变动不能在账面上及时反映,不能如实反映资产现状,导致盲目购置、重复购置现象出现,造成了资产浪费;有的单位对一些已经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核销,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虚增、账实不符,造成会计信息失实,没有对应资产的支撑,严重影响行政事业单位服务社会公众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