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情感教学模式的探析与实践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197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五、实践结论及评价
(一)教师主导,学生愿学、要学。学生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能轻松愉快地学习,主动参与代替了强制性的教学活动,凸显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
(二)情知并重,学生乐学、会学。情感与认知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情知并重的情感教学实践证明,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可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优化教学,教学质量提高。开展情感教学模式实践使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和基本的音乐技能有较大的提高。近年来学生对这门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评价极高,已成为全校艺术选修课程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可见,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情感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音乐艺术素质和教学质量是积极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原理的实践与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兰辛.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学[J].科技信息,2007:135.

论文客服 微信扫一扫

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