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浅析胡瑗的治国训民及其教育主张(第2页)

本文共计558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此外,学校教育要发挥促进统治者加强自我修养的作用。胡瑗继承了的思想,他特别强调“正己”,尤其要求统治者以仁德正身、正天下。他说:“圣贤君子当是时,欲复有所济,使民心之安,教化之兴宜以仁义之道拯救之,是必先正其身,然后正朝廷朝廷正,然后正天下;必使天下人民事物各得其济而获亨通也。”从统治的角度来说,只有以德治国,才可以行尧舜之治,使百姓长寿幸福。他说:“君子有道德,可以升进而济天下之民……若王者有至圣聪明之资,能察己之道德以升进于位而任用之,使其道行于天下,致君子于尧舜,跻民于仁寿,则君臣上下罔不赖其德而受其福庆也。”从具体行事人的角度来说,“君子之人,凡能畜积其德,韬藏其器,则无有括结凝滞之事,如是则沛然莫之能御也,以至凡有所施为,有所动作,必有所获,所在必有所成功”。从对个人影响的角度来说,“好德者虽忧、虽贫、虽凶、虽短折,不害为君子;恶而弱者虽富、虽寿、虽康宁、虽考终命(善终),不免为小人”。可见道德的好坏,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学校教育还必须促进统治者加强仁德修养,从而达到正己而正人的目的。

二、培养贤才,治国安民

  胡瑗说:“圣人设为学校,天下之材,然后登之朝廷之上,任之以天下之事。”胡瑗认为,学校教育可以使人才“继踵而出”。他在《松滋儒学记》中说:学校教育培养“其材之成也,大则可以论道经邦,小可以作而行事。其出也,可以长;其入也,可以弟。无他,盖本于学校之教而已矣”儿。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可以让受教育者皆能成才,大则可以担当经邦治国大任,小则可以专而治事。

  在胡瑗看来,治国必须要有贤才。因此,一方面要知人善任,广纳天下贤才;另一方面要依靠教育,用学校培养的人才来治理国家。胡瑗把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看成是解决人才问题的关键。他认为之所以成为圣人,也是受教育学习的结果。他说:“圣人君子,于思虑有所不善而能速改之,以至由小贤至于大贤,由大贤至于圣人。”所以他要求“君子之人,则当求圣贤之道,学圣贤之事业。广其视听,大其知识以充已之道。上思致君,下思利民而成天下之事业,则君子之道毕矣”。为此,他特别重视学校教育,他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胡瑗的这段话论述了实现“天下之治”,即在维护、巩固封建统治方面,人才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阐明了人才培养的一些重要规律。

  为了使学校教育真正发挥培育人才的作用,胡瑗认为学校教育要贯彻“明体达用”的思想,即注重培养内圣外王的贤才。他把“师儒”以“内圣”看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胡瑗认为,“内圣”教育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学校教育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外王”之才。胡瑗不仅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政治职能,而且看到了教育的其他诸多职能。同时,政治职能并不仅仅限于空口说道,还需要诸如、文化、军事等各方面来施加影响。教育的这种职能,才是真正为政治服务。胡瑗的“明体达用”思想就是要使学生在懂得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平天下道理的基础上,把所学经义和才能通达于实际,运用于实践。他说:“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故虽萃聚之世,民已和会,然不可不有所备……如尧、舜、商、周之时,可谓极治矣,然犹立司马、司徒、司寇、司空之职,以训习兵戎。以是观之,虽在萃聚之世、至平之时,亦当戒于不虞。此乃圣人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之道也。”可见,胡瑗以培养“明体达用”之才为办学、讲学的目的,与过去儒家们单一的以培养“圣贤”为教育目的有所不同,他更重视的是培养有才干的统治人才。

  事实上,胡瑗在苏、湖两地设教多年,其问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创造了名满神州的“苏湖教法”,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据有关资料记载,苏州州学开始时只有20多人,50年后,学者成倍增加,为赵宋封建王朝输送了很多人才,特别是胡瑗掌教以后,更是人才辈出。据宋代《登科进士题名录》记载,端拱元年(988)程宿榜以及大中祥符八年(1015)蔡齐榜,登科者有谢降、胡献卿、范仲淹等,除去早年的不算,仅天圣二年(1024)到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就有222名。如果从胡瑗掌教后算起,则有150多名,其问还培养了范纯祜、程颐等名人。以苏州为例,根据文献记载,从北宋端拱元年(988)始,至南宋绍定二年(1229)止,历时241年,苏州共出了448位进士。从南宋建炎二年(1i28)至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历时83年,苏州共出了14位武进士,加上448位文进士,共计有462位进士。文风之盛一直影响到明清。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