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音乐风格论文
本文共计335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音乐风格论文
关键词: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演唱形式音乐素材思想性
摘要: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继音乐剧《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之后的又一经典剧目,在音乐剧历史上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影响力。该剧在演唱形式、音乐布置、音乐素材等各方面有其别样之处和新的跨越,并且具有高度的音乐思想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一、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音乐剧(musical)是以戏剧(尤其是剧本)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传达理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音乐剧要融合各类舞蹈和相应的舞台效果。在20世纪,“音乐剧”这种表演方式也就比歌剧或舞剧更具有吸引力。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NotreDamedeParis又名《钟楼怪人》)1998年9月16日首演于法国巴黎。在其后的几年演出里创造出直接观众四万多人的记录,还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巡演,如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英国的伦敦、瑞士的日内瓦、黎巴嫩的里本、意大利的米兰、俄罗斯的莫斯科等。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获得的奖项:在法国获得过“最佳演出年度奖”、“最佳曲目年度奖”、“最佳世纪歌曲观众奖”;在加拿大魁北克获得过“最佳年度演出奖”、“最佳唱片奖”、“最佳导演年度奖”、“最佳圣堂歌曲奖”;在摩纳哥获得子“世界音乐法语唱片最佳销售奖”。剧中的单曲《美人》(或译《美丽佳人》)更是获得世界音乐奖,被众多著名歌手翻唱。《巴黎圣母院》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立于音乐剧首列。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1885)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而来。在法裔加拿大人吕克·普拉蒙顿(LucPlamondon)与意大利人李查德·科西安蒂(RichCocciante)的合作下,忠于原作,联手把它搬上了音乐舞台。这部音乐剧生动地表达出原著中对人道主义仁爱精神的颂扬,对封建制度的揭露和抨击以及对教会人物的恶行在道德精神上的谴责。
与20世纪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相比,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有极大的不同,有人甚至称其为另类音乐剧。评论家则认为,《巴黎圣母院》一剧将引领当代音乐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韦伯式音乐剧的阴影中走出来。在音乐剧中,制作人刻意追求舞台特效,音乐本体似乎沦为配角。《巴黎圣母院》的制作似乎正想把音乐剧引回以音乐和舞蹈为主的传统审美观念之中。《巴黎圣母院》一剧在传统基础上有颇多的创新,如不注重叙事,把表现的重点放在了音乐和舞台表演上,并将歌唱和舞蹈完全分开又巧妙地作了互补,同时还有剧中华丽的服装、少变多动的舞台布景等。
我国观众所熟知的美国纽约百老汇音乐剧名作《西区的故事》、《窈窕淑女》、《音乐之声》,以及英国伦敦的名剧《猫》、《歌剧魅影》、《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等,这些音乐剧多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艺公司包装而成,因此带有百老汇和西区特有的风格和运作方式。但《巴黎圣母院》几乎没有受到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影响,甚至该作品诞生后,从制作、包装到推销也是由法国公司全权包办,而不像《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诞生于法国,包装和运作却由伦敦西区的公司来完成。因此,《巴黎圣母院》中几乎没有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印记,为“清白之身”。
二、演唱形式
(一)歌舞分离
歌唱与舞蹈相分离是《巴黎圣母院》的一个独特风格。歌唱演员不跳舞,而跳舞演员不唱歌,即不是边歌边舞或边舞边歌的形式。在这之前的音乐剧中,舞蹈和歌唱演员的角色分配基本上没有绝对分开的情况,即歌唱演员会和舞蹈演员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员也会参与歌唱(多数是合唱),从而体现出歌舞一体的样式。《巴黎圣母院》的整个剧目的歌曲全部由七位主要演员演唱,他们歌唱的时候不参与任何舞蹈,全情投入演唱。舞蹈演员则完全不参与歌曲的演唱。此种表现形式使歌者可以全身心的表达歌曲内容和内心情绪,舞者更专心于肢体表达。所有演员都各尽其职,共同围造出声音与画面、内心与外在的完美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