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音乐风格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35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重独唱
此剧偏重独唱,全剧50段音乐中大部分是独唱。七位歌唱演员轮番上场,一首接连一首,恰似独唱音乐会,而较少重唱和合唱。这是否是在迎合观众的审美需要却不从知晓,但歌舞分离的演出形式让独唱大放异彩。过多的偏重独唱难免使音乐陷于单调,适当的独唱和重唱交融于独唱中会更显独唱的地位。
(三)“通俗“为主
流行的通俗唱法是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演员们的主要演唱形式,演奏乐器,也全部采用电声乐器,没有管弦乐器。这些都表明《巴黎圣母院》追求的是流行的通俗风格。而在这之前的大多数音乐剧的演唱都会融入美声唱法,在伴奏乐器上也大多以管弦乐器为主,或者加入一些摇滚电声乐器,很少用流行的乐器。
三、音乐素材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音乐剧“的最重要的创作原则便是将旋律之美发挥到极致,唯其如此,才能使音乐剧藉着音乐的翅膀得以致远,得以腾飞”。与传统音乐剧强调美声唱法不同,作曲者把流行音乐因素载入到《巴黎圣母院》的基本音乐架构中,在强烈的摇滚旋律的包装之下,其乐曲具有震慑人心的魅力。
《巴黎圣母院》的音乐素材来源于:
(一)城市歌谣曲
城市歌谣曲“香颂”(chanson)在法文中其实就是“歌曲“的意思,唯美的曲调、抒情与叙事兼备的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法国文化和语言中特有的细腻和精致。如剧中的名曲《美人》、艾丝梅拉达唱的《菲比斯》、百合唱的《我十四岁的年华全都给你》,以及艾丝梅拉达和百合二人的重唱《他灿烂如太阳》,都属于香颂。
(二)吉普赛音乐
吉普赛音乐在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吉普赛人源自印度,是一个流浪民族,在欧洲许多国家都有其踪迹。他们每到一处,便于当地音乐交融,形成具有特色的吉卜赛音乐。本剧中的吉普赛人来自西班牙的安达鲁西亚,第一幕中艾丝美拉达诉说身世的《吉普赛人》(有人翻译为《波希米亚人》),不仅有西班牙佛拉门哥音乐的基调,还有印度的西塔尔琴的音色。再如第一幕中的《艾斯美拉达,你明了》是吉普赛首领克洛潘演唱的,其中的那种较为尖锐的变化音旋律则是来自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这种音调在剧中还常用来刻画紧张和不祥的场景,如菲比斯在去“爱之谷”的路上与神甫对唱的《那人是谁》。这些充分体现了吉普赛音乐的表现力。
(三)教堂音乐
教堂音乐元素也在剧中塑造戏剧环境,且常以背景伴唱的方式出现。如艾丝美拉达第一幕中的《圣母颂》、神甫在第二幕中的独白《遇见你之前我是个幸福的人》。教堂音乐在剧中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其中作用不容忽视。
除以上的基调性音乐元素外,在剧中的对话场面和神甫角色中还使用了少量的宣叙性唱腔,如第一幕中菲比斯于神甫在“爱之谷”。
四、思想性
音乐剧之所以取代了“轻歌剧”,是因为音乐剧更直接、更新颖的表现现实生活。音乐通俗流畅但不乏高度思想性,脚本也富有高度艺术性和戏剧性。《巴黎圣母院》改编于大文豪雨果的同名小说,具有高度的社会思想性,剧情深刻反映了封建主义制度的腐朽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崇高。多元的音乐素材具有浓厚的民间韵味,法国的“香颂”、“吉普赛音乐”、“教堂音乐”等凝结了高度的音乐思想,运用于剧中,充分的表现出戏剧魅力。音乐的思想性与戏剧思维达到完美的契合。
五、结语
作曲家王祖皆在评价《巴黎圣母院》时说:“音乐的戏剧性和戏剧的音乐性这对矛盾解决得非常好。饰演卡西莫多的演员我特别喜欢,他的声音是有造型的。舞美也非常成功,活动的道具跟舞蹈一起构成了一个非常流动的舞台。”作曲家三宝也说:“音乐剧就是给你好听的音乐、好看的舞蹈、漂亮的舞台设计,给你从头到尾的感受。”《巴黎圣母院》的成功在于音乐、舞蹈、戏剧的完美结合是,音乐扎根于民间,舞蹈与演唱分离,戏剧来源于文豪手笔。重要的是怎样把它们融合,而不是拼凑。在借鉴的同时不能失去本质,希望拥有深厚文化的我国音乐剧也能佳作辈出。
参考文献:
[1]居其宏著.音乐剧,我为你疯狂[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