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有效性探讨论文
本文共计232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有效性探讨论文
摘要:
作为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欣赏课强调的是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其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音乐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新课标的实施对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研究将着重对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为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
小学音乐;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有效性
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小学音乐教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音乐欣赏课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关注。当前,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普遍缺乏生动性与趣味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因此,对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有效性提升方案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1小学音乐欣赏课相关概述
音乐欣赏课主要指的是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特征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旨在增加学生对优秀音乐文化的了解,对知名音乐家创作风格的欣赏,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音乐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提升学生音乐兴趣、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及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音乐学习的前提,“听”不仅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同时也是了解中外优秀音乐文化的路径[1]。2011年音乐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欣赏课程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首先,要通过音乐欣赏课,使学生能够感知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内涵。其次,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后,能够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并明确其所属流派。另外,在音乐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感悟音乐作品的题材与形式,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2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2.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课程或某一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正处于成长与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渴望接触新鲜的事物,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选取适当的音乐作品供学生欣赏,如《跳圆舞曲的小猫》、《铃儿响叮当》等,这类音乐作品相对活泼,音乐节奏明快,充满趣味性与生命力,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组织与引导的作用,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可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选择音乐欣赏类别,并通过或图画的形式向其他组学生介绍,并对音乐作品进行交流、讨论,这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2.2注重层层递进聆听
聆听是音乐欣赏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会为学生反复播放同一首乐曲,指导学生聆听,这种聆听是逐层递进、层层深入的,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为感受性聆听,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对音乐作品进行简单介绍,使学生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形成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感知。其次为体验性聆听,主要强调的是对作品情感、情绪的把握,教师要加强引导,启发学生从作品中感知创作者、演奏者的情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2]。最后为理性倾听层次。当学生对音乐作品形成初步感悟后,教师要想学生讲解该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目的等,使学生能够结合作品的创作意图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这对于学生感知能力及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3组织参与音乐实践
音乐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音乐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教育活动,不仅强调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求学生能够在感知音乐、鉴赏音乐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吗,这些都有赖于必要的音乐实践活动。因此,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适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音乐表演的平台,可以将简单乐器引入课堂,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了解作品中用到的乐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教会学生掌握乐器的演奏方法,尽可能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增强对音乐作品的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