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行音乐在音乐课堂中响起论文
本文共计282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让流行音乐在音乐课堂中响起论文
摘要:
“流行音乐使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一种作为年轻人特权的艺术形式。这不是因为年轻人在经济上的独立,而是由于流行音乐富有青春活力,展示了人们如何生活。”而有关于在音乐课堂中是否引入流行音乐则一直作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争论不休。笔者认为在中学音乐课上请流行音乐走进来是利大于弊的。而音乐教师则肩负着引导学生正确学习、辨别、欣赏这些流行音乐。真正使音乐在美育上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享受到音乐给予的乐趣。
关键词:
流行音乐; 课堂; 学习; 辨别; 引导
“老师,上课的时候能让我们听点流行音乐吗?”,“老师,下节课教我们唱两首流行歌曲吧!”,“老师……”。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近些年来,每当课前课后,总会有许多学生围着我提出这样的要求。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眼神,我总会不期然的联想到这群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音乐课本的相关内容时那一副无精打采、恹恹欲睡的表情。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和对传统音乐(教材所选音乐)的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一些深思。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绝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和终生热爱并学习音乐的愿望。然而,在学校开设的众多学科中,一向被认为是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培养学生德育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音乐课,却越来却没有了青春涌动的气息,学生们热衷于港台、欧美流行音乐,或是私下偷偷戴上耳塞,或是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老师却在台上无动于衷,照本念经,完全没有了印象中歌声悦耳的场景画面。原因到底出在哪儿呢?
翻开课本,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哪个出版社的中学音乐教材,都秉持着以音乐知识为中心的思路,所选编的音乐作品大都为艺术歌曲或思想内涵较深的古典音乐,几乎没有涉及到通俗流行音乐,这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因此仅仅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其产生枯燥甚至厌烦的情绪。而这与《大纲》中所提出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而且,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中都有这样一种普遍看法,认为流行音乐并不入流,缺乏艺术欣赏性,演法简单粗糙,歌词内容容易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等,所以在教学中并不提倡流行音乐,甚至对其发出禁令。我认为,这种做法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音乐的发展。如果可以针对中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适当的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中,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也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打破之间形成的隔膜。由此,使学生对音乐课更有兴趣,更愿意和老师一起共同探索流行音乐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不断提高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审美能力,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
那么,如何在贯彻“音乐教育应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将中学生所感兴趣的流行歌曲与音乐课堂相结合呢?
一、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由于流行音乐的大多数载体都是以歌曲的形式出现,因此“流行歌曲”往往就成了“流行音乐”的代称。
二、正确选择流行音乐
流行歌曲发展迅速,曲目繁多,自然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在这百花齐放的音乐歌坛上,同样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健康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因此把它们一概挡在课堂之外,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消极做法。音乐教师有必要把流行歌曲中好的作品引进课堂,介绍给学生,担负起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流行歌曲审美品味的责任,并力争把流行歌曲可能对中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与其让学生不假思索地“来者不拒”,不如大大方方地把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把那些健康向上,适宜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作品介绍给他们,使他们对流行歌曲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能够辨识歌曲的优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判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