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电影的经典台词汇总(第5页)
本文共计984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我终于来到瀑布,我突然想起何宝荣,我觉得好难过,我始终认为站在这儿的应该是一对。
一九九七年一月,我终于来到世界尽头,这里是南美洲南面最后一个灯塔,再过去就是南极,突然之间我很想回家,虽然我跟他们的距离很远,但那刻我的感觉是很近的。
【拓展延伸】
王家卫的电影风格
王家卫,香港著名导演, 1997年执导的电影《春光乍泄》,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导演,2006年,王家卫又成为首位担任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的华人。他迄今为止的六部作品已经凭借着其极端风格化的视觉影像、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敏锐把握成功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
早年在香港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平面设计时他疯狂地迷上了摄影,特别是Robert Frank、Henri Cartier—Bresson和Richard Avedon这些大师的作品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1980年从学校毕业后,他进入香港无线电视开办的电视制作培训班学习剧本写作和影视制作,后在一系列无线的电视剧集中担任制作助理和编剧。1982年,王家卫离开无线正式进入电影圈,他先做了近五年的电影编剧。1987年,王家卫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主将谭家明编写系列影片“黑帮三部曲”的剧本,结果谭家明只采用了其中的最后一部拍成了《最后胜利》,而其中的第一部就成了1988年王家卫的首部导演作品《旺角卡门》的剧本。
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性首先在于他对自己身处的城市和时代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这样一个特殊外部环境里的生命体验。作为中国最突出的一位风格化导演,王家卫的所有影片都有着一些一以贯之的风格,从工作方式到电影语言的运用从“御用演员”的偏好到电影精神主题的统一,始终贯穿着导演至上的精神,当然谈到王家卫的电影,你立刻想到的还会有手提摄影机所拍摄的恍惚眩目的晃动镜头、不规则的画面构图和艳丽但冷漠的色调运用。这种商标式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和他长期合作的美术指导张叔平和摄影杜可风。在他的电影中,台词往往被精良设计。“你知道喝酒跟喝水的分别吗?酒,越喝越暖;水,越喝越寒。”“很多年之后,我有个绰号叫做“西毒”。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妒忌。” 王家卫电影在事结构上常常是断裂的、靠旁白补足穿,但并不影响结构的完整性,因为段落间是因对比而来的冲突张力或强化的主题。大段人物内心独白是王氏影片特色,他影片中的对白常被形容为“村上春树”式,因为同样有恋物癖和对阿拉伯数字偏好的语法习惯。王家卫导演的戏大多是没有预先的剧本,只在拍摄当日才会给演员台词,这令演员在观看影片成品之前也不会知道戏的内容。直到拍摄《蓝莓之夜》时候,因成本缘故,才开始采用剧本。王家卫的指导风格,令很多演员在王家卫的电影中也有异常好的演出,亦有很多演员表示拍过王家卫的电影后,演技能有进步,王家卫喜欢用明星拍戏。这也造就了他电影的独特影像风格和特有的表达语言,某种程度上可以称的上是香港独一无二的作者电影。但在香港观众眼中王家卫的电影多被形容为浪漫,题材多是探讨爱情为主。虽然王家卫成长于香港,但香港人对他的评价,往往不如世界其它地方对他的评价。尤其是王家卫电影都是以文艺性质居多,并非香港人所喜好,香港人常批评他的电影沉闷、难懂,甚至批评故事支离破碎,毫无内容;但在欧美等地方(尤以法国),王家卫的作品是受到推崇的,常拥有极高评价。
王家卫是一个浓厚地背负“都市感受性”的影像表述者,现代城市所拥有的无机性和符号性使他的作品经常是内容隐藏在形式和风格里的,或者说,风格本身有时候就是他的内容。在以往香港新浪潮导演的代表许鞍华、谭家明等人的作品中,你可以轻易地触摸到赖以支撑风格的“生活真实感”,但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你看不到这些。王家卫电影中一直是现实中的空虚,那些发生概率极少却很浪漫的事,人与人之间对某种倾诉和沟通的渴望以及对远比这种渴望更为强烈的个体交流不可能性的无奈。在华语电影圈中还没有人可以像王家卫那样更善于把这一主题表达得如此细腻而传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