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之美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09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1.形象性

  艺术形象是艺术美最基础的存在形态,艺术美以感知形象为基础,以想象形象为中介,以自我的形象化为核心。《清明上河图》中将各种创作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将行动性与精神性相结合,通幅刻画了人们熟知的场景,面对如此丰富的画面,基于人们不同的生活体验,融入这样一个繁荣的虚拟艺术世界里,欣赏者又将以自我的形象化为核心,得到各自不同的`审美感受,任其自由地确证自己的存在,从这个角度出发很容易能体会到艺术之美。而如此宏伟的画作本身的独特性也足以使观赏者过目难忘,加之其中鲜明的创作个性、人物形象、自然物象情景交融,共同促成形象性的稳固。

  2.情感性

  艺术美的情感性体现在艺术美与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它是一种完全自由的情感。生活情感来源于生活经验,而艺术本身亦来源于生活,《清明上河图》中对于生活如此细致生动的刻画就已经透露出作者对生活和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的场景,体现了作者对广大劳动者的崇敬之情。设想,只有景没有人,或者只有人物没有景色,这幅画作绝对不会达到今天的成就。因为有了人物,才使画面更加生动;因为有了景,更凸显了生活的美好。正是因为多方面因素的结合,共同构成了我们熟悉的生活状态,让我们产生亲切感,拉近了欣赏者和作品之间的距离,让欣赏者进入画作中,和作者一同悲喜,审美活动在其中自由地展开。

三、《清明上河图》之艺术美的规律

  1.和谐

  我们总能在每种和谐的状态中找到事物间存在的某些规律,这样的和谐同样存在于艺术品内部、艺术品与创作者之间、艺术品与欣赏者之间以及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清明上河图》中所表现的每个人物、每处景象,甚至每一点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得当,繁简相宜,动静互补,聚散有序,都让人感觉恰到好处,繁而不乱。这幅作品充分体现出画家对生活的洞察力和画面组织能力,是形式美与内容美充分结合的典型,不仅达到艺术作品的内容和谐,形式和谐,在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也达到了和谐。我想这便是所谓的文情相谐、声情并茂和形神兼备。欣赏者们也很容易从中找到自我确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和谐,并通过艺术作品这样一个中介达到艺术家与欣赏者间的和谐。

  2.生命

  人永远是艺术创作中的主角,生命同样也是构成艺术美的重要条件。艺术中的生命形象决定了欣赏者是否能从中感受到艺术美。有些美学家甚至认为,在艺术创作中,抓住了生命就抓住了美学的根本问题,他们也因此成立了有着重要影响的美学派别—生命美学。而自然生命、人的生命、生命的形式化无一不在《清明上河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伟大的劳动人民是生命力的象征,欣欣向荣的场景与自然风光是生命力的表现,而栩栩如生的情景更是生命形式的最好诠释。每一个点几乎都能让某一个群体产生共鸣,虽然是一幅静止的画面,但它却如同幻灯片一样在人们的脑海里翻滚,它的节奏、张力,在脑海中久久不会散去。这就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所在。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重要的历史资料,更是一幅名贯中西的经典画作,通过对这幅作品艺术美的本质、艺术美的特征、艺术美的规律几个方面的解析以及欣赏使我们更加清楚《清明上河图》是如何达到“艺术美”的高度的,同时揭示了一幅画作成为经典所具备的各方面因素。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实践才不是盲目的实践。如果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能依据艺术美中所涉及的各项原则加以运用,就能使我们的作品更容易接近“艺术美”,有了清晰的逻辑思维机构关系,同时结合我们对于艺术美的欣赏经验和规律探寻,使我们的作品更易接近优秀,更好地服务于人,用艺术来美化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用艺术来净化心灵。但凡传世的艺术经典必然经过呕心沥血而成,只要坚持付出,我们也终究会成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