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之美论文

本文共计309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之美论文

一、《清明上河图》之艺术美的本质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之美论文

  劳动创造了美,而“美”究竟是什么?在艺术美学中认为:“美”是能引起非功利性的主体自我确证的对象,美学则是一门既属于人文学科,又从属于哲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审美现象、审美活动及审美价值等与美有关的概念。艺术美学是一门典型的综合性学科,单从字面上看就决定了两个与它密不可分的概念:艺术与美。简单地理解,这种美是在艺术审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艺术美学是站在美学的视角上研究艺术,在艺术的框架中审视美。在艺术美学中美有四层本质:第一层是基础本质,是指“人为性的感性对象”;第二层为中介本质,特指“想象中的形象系统”;第三层为核心本质,揭示“自我确证性的虚拟世界”;第四层为超越本质,暗示“终极性存在和价值的意义世界”。而在艺术美学的范畴里,《清明上河图》又是如何作为物质载体导致欣赏者们自我确证的呢?

  《清明上河图》主要描绘了农村以及市集两大部分,共同展现了北宋京城清明时节的热闹景象以及当时各阶层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画面中约有814人,他们穿着各式的服饰,表情生动、惟妙惟肖;其中还有牲畜家禽、往来船只、房屋楼阁、车子、轿子、树木等物质,众多的人为物质载体构成了艺术,产生了美。虽然画面热闹非凡,但都以有规律的形式组合,井然有序,容易让人产生秩序感,因而让人们产生美感。画中的人们沉浸在各自的生活中,栩栩如生且富于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其形式符号让欣赏者赏心悦目,就其艺术美的基础层次而言,这些便是美学中所指的人为性的感性对象了,并自然而然将我们带入艺术美的第二个中介本质:想象中的形象系统。

  在观赏《清明上河图》时,看着画面中高大的城楼、屋宇、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样样俱全。这些都很容易引起我们的联想,看着当时人们生活的场景,很自然会想象是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出现过,是不是也想回到那个时候,住在那样的街巷建筑中;又或许想象自己是画面中的某一个人,自己或自己所知晓的某个亲人也有过同样的经历,让我们忆起往事;或想象他们之间的对话,想象着他们之间究竟发生着怎样的故事,有着什么样的趣闻……由此,一个具有自我确证价值的虚拟形象世界就逐渐形成了,它拉近了我们与艺术品之间的距离,并将我们带入艺术美的核心本质层次。

  艺术家用一件作品感动了自己的同时,也将欣赏者感动,这便达到了艺术的目的。引起欣赏者自我确证的对应点是由欣赏者自我创造、自我发现的,从相同的对应点上产生了共鸣,欣赏者便能从中获得审美享受。《清明上河图》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荣和舒适的城市生活景象纳入富于变化的长卷画面中,展现在欣赏者眼前,想必这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不忍拒绝的。每一个观赏者从这幅画面中所激发的自我确证的点或许不会完全一致:有的欣赏者从《清明上河图》欣欣向荣的场景中获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自我确证;有的从作者营造的自然风光联想到,它有可能就是我们生活中见过的一处景,生活中走过的类似的一座桥,让欣赏者感觉到亲切;有的会感慨于作者对于情节的布局,疏密有致的构图,或者其笔墨章法;还有的则是感动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清明上河图》之艺术美的特征

  《清明上河图》没有按照传统的界画画法,而是采用了兼工带写的笔法,在设色方面也十分淡雅,所以众人评价其“别成家数”。得益于鸟瞰式的全景式构图方法,画面长而不冗,如一气呵成,将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到辽阔寂静的田野,河流中悠然的流水,高耸屹立的城郭;小到小船小车里的人物,小摊商店里的陈设货物,门市店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800 余人物的画面中,组织有条不紊,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同时又具有情趣,完全符合艺术美的几个特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