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西方教育,呼唤图书馆意识(第2页)
本文共计288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俗语说得好,“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紧相连的,我们让学生学会做学问,就是首先学会问。孔子所说的“事问”就是问题意识普及化的最好说明。问题意识要求在面对新知时,运用业已获得的知识经验与技能,通过积极的主动思维活动去解决一个又一个新的问题。一旦有问题形成,围绕问题,我们就能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此外,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正是在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中,开始其生命的历程。对于教育者来说,培养青少年学生自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应该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中心。在问题意识指引下的“教学相长”必将有益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这里需要努力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那种用教师的“问”代替学生的“问”,用教师的“问”剥夺学生的“问”的.做法,实质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萌芽。
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不勇于挑战权威成了我们学生的共同特征?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我们的考试内容,为什么用“答”代替了“问”,我们的考试评价标准为什么只有“答”的标准而无“问”的标准?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引发学生“问”的兴趣,反而用“答”来伤害学生“问”的兴趣?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反而只是背记信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养成学生思考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能力,反而只是按照老师讲的、书上说的、本上记的去死记硬背呢?
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要或者说要靠后天培养。由此看来,我们需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育、教学,即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我们还需要帮助孩子们将他们具有创意的反应与所受训练及知识结合起来,从而在他们接管成人的世界时,能够保持神奇的视野。为此,教育者必须悉心保护学生固有的创新求异的本能和欲望。不能教条地、机械地用同一个标准、同一种模式去衡量他们,规范和框定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应当从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人手,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奇思异想,允许出错,给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这样才能使其充满“?”,创新能力才能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我们都知道,21世纪是科技激烈竞争的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面对知识陈旧周期日益加快,新问题层出不穷的世界,我们的教育能不能革新我们个人的思想方式与习惯,大力强化问题意识,能不能有效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创造性地应答没有遇到过的挑战,关键就在于我们能让孩子拥有多少“?”,能否让孩子永远充满“?”。对于加拿大中小学课堂教学充满问题的真实情境,很多人由于没有亲身经历,似乎有点难以想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以国人传统视野看加拿大教育,人们也许会认为加拿大教育是一种最不合“规矩”的教育,而这却正是给予我们的宝贵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