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精选12篇)(第4页)

本文共计2640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赏读诗句,感悟意象,渐入诗境

  1、想象画面,体悟“诗中有画”。

  (1)学习“品诗”。读诗如品茶,一口为喝,二口为饮,三口才叫品。读诗不仅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把诗的韵味和感觉读出来。这就叫品诗。王维的诗应该怎么品呢?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诗情画意。

  (2)想象画面。指名读诗的前两句,你的头脑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交流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朝雨客舍柳色)

  (4)品味画面。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怎样的`?怎样读出它的美?指名读。自由练读。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品诗。这一环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渐入诗境,体悟情感。)

  2、回文质疑,感知“柳”之意象。

  (1)诗读到这里,再请你联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既然是送别,为何写景如此清新美丽?)

  (2)从这画面中你还品出了别的滋味吗?你是如何体会的?

  是啊,其实细雨也好,客舍也罢,总能勾起离人心中淡淡的愁绪,特别是这依依杨柳更是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究竟是什么滋味呢?

  (3)拓展“折柳赠别”组诗。出示三首诗,自由朗读,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歌》李白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送别》王之涣

  湘水已在朦胧中,家在德山东更东。

  此去谁与君共到?一程柳絮一程风。

  ——《赠友人》

  (4)说发现,悟意象。这三首诗里出现了相同的景物――柳树,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离别。为什么作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柳来表达离别之情呢?

  (5)折柳赠别古来有之。最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样的诗句。后来人们就常常借柳来表达挽留、不舍的意思,因为随风舞动的杨柳最容易勾起人们千丝万缕的离愁,而且“柳”与“留”谐音,柳就成了离别的象征。

  (6)出示第三首诗《赠友人》的作者――帅晓梅,并简介诗的来历:这是去年春天我的一位同窗好友调往外地工作时,我特意写下赠送给他的。其中“一程柳絮一程风”表达了我对好友的惜别之情。可见古往今来,无论是大诗人还是常人对朋友的情谊都是相通的。诗人王维也正是在借柳惜别、借景抒情。(板书:景情)

  (7)明白了诗人笔下暗藏着的如此深意,再来读一读一、二句,试着把离情融进这美景中。

  (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如“月”之于思乡、“柳”之于赠别,都是古诗特有的表现手法。如何让学生感悟到这首诗中“柳”的意象呢?通过拓展一组“折柳赠别”诗,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三首诗的共通之处,从而感悟古诗意象的妙处,体会诗情画意中蕴含的离愁别绪。而出示教师本人的一首赠别诗意在强化柳的意象在今人诗作中的作用,并淡化作诗的神秘色彩,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品读诗句,以读悟情,强化情感

  1、知路遥,叹艰辛。

  (1)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晨,诗人王维却要送别自己最好的朋友到安西去。

  (2)知道安西在哪儿吗?从渭城到阳关、出阳关到安西数千公里的路程,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由于交通极其不便,即使乘坐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一马车也要足足走上半年多的时间!所以诗人说――(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板书:更尽酒无故人)

  2、一“无”一“有”,对比品读。

  (1)西出阳关无故人,见不到的只是“故人”吗?还见不到什么?

  (2)又只是见不到吗?还听不到什么?或者还尝不到什么?

  (3)所有的一切都浓缩在一个“无”字当中。那么,西出阳关之后“有”的又是什么呢?

  (这一环节紧紧扣住“无故人“的“无”字做文章,通过这一“无”一“有”的对比品读,让学生对元二出使安西后的孤独寂寞感同身受,强化诗句的情感色彩。)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