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第2页)

本文共计415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根据解题套路,上题中第一确认应进行分配的费用是两种产品共同耗用的.C材料费用;第二步计算材料分配率;分配率=待分配费用(C材料费)÷分配标准之和(两种产品定额耗用量之和),此处定额耗用总量未知,要先计算出来。甲产品定额耗用总量为480千克(400×1.2),乙产品定额耗用总量为330千克(300×1.1),分配率=2106÷810=2.6元/千克,即无论生产甲产品还是乙产品,每耗用1千克C材料分配2.6元材料费。那么生产400件甲产品,消耗了840千克C材料,应该分配840×2.6=1248元;同理,乙产品应该分配858元材料费。由此可见,充分理解了分配率,第三步某产品应该承担的费用就顺理成章的出来了。当然,有些分配方法在这一通用分配率公式的基础上还会有些许需要注意的知识点,但都是这个套路。

四、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模式

  成本会计课程内容非常特别,有着大量产品成本核算,涉及大量的数据、表格、计算,尤其是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方法有大量的资料并且数据之间存在着勾稽关系。这样的情况下“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根本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不可能在黑板上板书所要讲解的内容。若是让学生一味的前后反复翻书,学生厌烦不能集中精力,并且教材上都有现成的答案,非常不利于教学。成本会计教学中,一个环节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将影响最后产品的成本核算,导致整个成本会计教学目标完成打折扣,客观情况迫使我们必须另辟蹊径。

  1.广泛应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声、像并茂,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等特点较好的解决了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复杂的难题,更好的展示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能更系统的讲解成本核算的整体流程,更能将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等问题搬进课堂。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按照成本会计业务流程可以设置练习模块,在每一个核算环节学习内容结束后由学生进行练习,实现课堂教、学、做的统一。从要素费用到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每个环节的练习都以前面环节的核算结果为基础,让学生加强数据间勾稽性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产品成本计算形成完整、系统的认识。实际上,完成了要素费用到在产品成本每一个环节的计算,也就完成了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的学习。但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制作理想的多媒体课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精心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加入动画、图像等元素,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软件应用能力。其次,符合教学目标且完整的习题开发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这不应该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需要一个教学团队共同处理。同时,可以将制作的微课视频通过流媒体传播,进行课外补充。

  2.丰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教师讲授,成本会计也不例外。但是“满堂灌”式的教学放在哪里效果都不好,尤其是成本会计这种原本就有些枯燥、综合的课程。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将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运用到教学中,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本会计课程是以制造业为例讲解产品成本核算,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选取一些制作简单的道具,通过道具的简单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产品的生产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讲解逐步结转分步法产品成本还原、约当产量法等内容时利用画图的方法展示,化繁为简,易于理解。总之,教无定法,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要让课堂一片寂静。

  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基本可以掌握单个成本核算环节,但是难以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加以应用,难以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企业生产实际联系起来。成本会计课程本身是一门集理论、实践和技能于一身的应用性学科,必须注重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师职业,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各院校在建设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真正“双师型”师资队伍时,要为教师切实创造企业实践锻炼的条件,让教师真正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练就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

  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企业接纳大量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是不可能的,因此实践教学更多的会安排在学校。如前所述,在学生具备对企业生产过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成本核算各环节的知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做的统一,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对于综合的产品核算方法及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等内容,练习的资料十分考究,最好是来源于企业的第一手资料,安排专门的实践课进行仿真练习,从会计凭证到会计账簿再到成本报表直至最后的报表分析,系统的进行锻炼。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课时安排应该为1∶1,充分保证实践教学的时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