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实践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07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1.5 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多渠道为学生增加实践机会,学以致用。
(1) 组织学生为学校计算机实验室工作
① 学校计算机实验室承担绝大部分计算机课程的实验,还负责广西区等级考试一级机试、职业资格鉴定的任务,每次考前都让学生参与机房的软件安装调试,组织学生分批参加每次的机房整理。
② 每个学期期末,机房管理员要提前到校,与老师一起为下学期的教学任务重新对计算机实验室进行软、硬件的调试。从中,学生学会了母盘制作、网络克隆、网络同传等技能。通过参与此类活动,让学生形成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记录、评价反馈及存档的习惯,并自觉地保持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
③ 我校计算机实验室晚上及节假日实行收费上机制度。安排学生管理员与老师共同值班,遇到问题要进行记录。能解决的问题就及时处理,并将问题现象、处理方法进行常规记录。对于不能解决的故障报告值班老师,并要求学生查资料尝试找出解决办法,与老师共同解决问题。
④专业教师做技术顾问,成立课外维护维修小组,义务为全校师生处理计算机软、硬件问题。
1.6 成绩考核
每次实验都进行考核,考核时老师随机抽取该组一位学生操作,其它同学不能帮忙,只能在旁观看,该生的指定项的操作成绩就是整个组该项的成绩。教师事先跟学生说明考核方式,组内同学为了不影响别人的成绩,学生实验都很认真,组内的同学互相帮助,动手能力明显提高。期末实验考核由平时实验(1)至(5) 每个实验抽取一部分组合而成,考核时不指定学生用什么方法实现,只要操作规范就行了。
学生成绩评事实上主要从平时作业、课堂贡献、平时实验、期末实验考核四项计算成绩。平时作业和平时实验通过后才能参加期末实验考核,期末实验成绩占50%,其它三项占50%。
2 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2)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有时故障现象一样,但引起故障的.原因不一样;有时故障提示信息不一样,但却是同样的原因引起。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有时要通过多次实践,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3)实验设备不足,缺乏装备完善的实验室。此门课的特点决定了设备容易损坏,很多学校采用淘汰的设备给学生做实验,老旧的实验设备满足不了实验的需求。为解决此问题,我们让学生参与学校计算机实验室的活动及参加课外维护维修小组,而这些活动需要占用学生较多的课余时间。
(4)维护工作比较枯燥,学生中有感兴趣的,有不感兴趣的。不能光靠兴趣来学习而需从思想上解决学生的问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3 结论
几年来,我在学生计算机维护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可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学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实践经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很重要,因为实践机会多,动手能力强,到了单位很受欢迎。希望我的教学实践经验能为广大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谭浩强.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 [J].计算机教育创刊号,2003(12):27-28
[2]王利编译.计算机基本技能教育[J].计算机教育创刊号,2003(12):69-70+73
[3]谭浩强.全国文科和师范类计算机教育研讨会上的报告,2004(9)
[4]谭浩强. 总结经验,开拓进取,把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推向新高度.-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第5届理事会工作报告,2004(7)
[5] 张海燕.中职计算机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9(4):3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