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寓教于乐的价值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244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角色转换,寓教于乐
“新标准”展示的是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即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教学设计者”、“指导者”、“合作伙伴”。有科学研究证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最多能集中15分钟,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就对课堂内容的引入,结尾总结,中间重点和难点做“画龙点睛”的精讲,剩下的时间则让学生去演唱、演奏、创作、交流、教授、赏析,等等,努力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民主、愉悦的学习、教育氛围。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如果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融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探讨知识,就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沟通理解,寓教于乐
知识是冷冰冰的,只有经过教师心灵的加温才能使学生快乐地接受。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音乐课上无论学生发言、表演如何,教师都该多用鼓励的语言来进行评价,以在师生间营造出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在教学中,笔者尽量做到不给学生打低分,课上不直接批评学生,不向家长告状。这样,渐渐地提高了学生的乐趣和信心,并使他们由衷地产生了学好音乐的愿望。
总之,一堂音乐课,如果能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就能实现寓教于乐、提升课堂。要避免呆板、拘谨的课堂气氛,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基本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快体验;要让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从而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去感受音乐的魅力,享受音乐的美妙,并产生创造和展现音乐美的愿望;要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实现“从做中学”、“从乐中学”,这样,音乐才会伴随整个人生,快乐才会长久。
参考文献:
[1]王国安,吴斌。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