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音乐 > 正文

音乐教育寓教于乐的价值论文

本文共计244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音乐教育寓教于乐的价值论文

  摘要:寓教于乐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寓教于乐理论,能够提高音乐教学效果。音乐课程标准的改革给传统音乐教学带来了思考。文章从教材、教学环境、角色转换、教学语言四方面展开了音乐课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阐述。

音乐教育寓教于乐的价值论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在三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思想。心理学研究认为:在认知领域中,如果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爱好,他将会乐此不疲,会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相应的认知活动中去,并且在学习、练习、探索和创新的整个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从而感受和体验到快乐。现在,“寓教于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手段,已经被许多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大力倡导和实践。

  寓教于乐的本质是教育活动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教育目的,是一种美的高境界的教育。但如果把寓教于乐的音乐教育思想简单理解为追求乐趣的轻松教育,把“快乐”作为教学的目的来追求;把“寓教于乐”同随心所欲、生理心理都没有负担、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等联系在一起;把玩玩乐乐地搞活动和“寓教于乐”划了等号,这显然就没有真正把握“寓教于乐”的内涵。要正确把握“寓教于乐”的内涵就应明确快乐教育的本质。

  在孩子们的眼中,音乐教师是“快乐”的代名词,可是“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音体美报》2000年2月28日)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确实,中小学音乐课存在如此尴尬的局面,那么普通高中的学生既没有高考的升学压力,又没有识谱和基本乐理学习的负担,为什么学生对音乐课仍然不那么喜欢呢?究其原因,在于“先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初听作品;曲式结构分析;复听作品;分段赏析……”这种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缺乏新意,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也不能贴近学生,甚至还扼杀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因此,在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中,音乐教师应贯彻新的教育观念,探索可行的教学方式。在“新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作为非主课的音乐课,兴趣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堂音乐课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始终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学习,课堂的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如何“寓教于乐”呢?笔者认为,应当从教材、教学环境、角色转换、教学语言等方面的因素展开。归纳如下:

一、整合教材、寓教于乐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通俗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都有偏爱。但我们不能说只要流行,只要学生喜欢就当教材,学生虽然喜欢音乐,却难以正确认识音乐,往往对音乐存在片面认识,所以要精选教材进行教学。如欣赏学习孙楠的《红旗飘飘》时,学生兴致非常高,于是,笔者就让学生看着国旗说说五颗星的含义,以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第二课时巧妙地衔接爱国话题,引出《黄河大合唱》的欣赏。这样,学生在欣赏中不经意地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音乐作品,才发现音乐并不仅仅只有几首流行歌曲。可见,音乐教师只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正确引导,学生对音乐就会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创设情景、寓教于乐

  音乐课堂应该是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能使学生心灵感化的环境和氛围。如让学生自由选择座位,采用朋友式的交谈组织形式来缩小师生的空间距离,并将音乐教室布置得更富艺术特色,使学生为走进音乐课堂而欢欣雀跃,让他们在音乐艺术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又如,在民歌教学《山歌、小调、号子》一节中,笔者采用了野外教学方式,将学生集中到学校的绿化地上,并用乐清方言演唱了一首浙江乐清的民歌——《对鸟》。刚一开口,学生就听糊涂了,接着哄堂大笑,于是笔者就应着笑声讲解了民歌的特色。当笔者第二次唱《对鸟》的时候,再没有学生发笑,而是听得津津有味了,接着便饶有兴趣地学习了小调、号子等内容。在这种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热情高涨地学习了他们认为极“土气”的民歌,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