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生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教育论文
本文共计382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浅谈中职生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教育论文
【摘 要】
世界的音乐文化就是世界上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总和,如果没有各民族各具特色的音乐,世界的音乐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反之,没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在世界上就没有立足之地。
【关键词】
中职生;民族音乐
【Abstract】
The music culture of world is the total of each race music culture in the world, if there is no each of each race music of special features, the music culture of world become have no source of water;Whereas, there is no the ground that the music culture of this race special features be having a foothold in the world.
【Key words】
The medium job living;Race music
记得有人说过一句话:“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世界的音乐文化就是世界上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总和,如果没有各民族各具特色的音乐,世界的音乐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反之,没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在世界上就没有立足之地。
然而,当今很多青少年对民歌、民乐不感兴趣,要实施教学有很大的难度。在中职学校的音乐课堂上,我总是有意识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教育,让他们从接触民族音乐,到喜欢民族音乐,让他们真正理解这句:“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
1.激发学习兴趣
1.1 寻找突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实施民族音乐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纯的灌输只能使人感觉到听觉疲劳,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流行歌曲受到绝大多数学生喜爱,因此在民歌中寻找流行的因素,是让学生接受民族音乐的一个突破口。近年来,很多音乐工作者将一些民族的器乐曲,通过加入不同的配曲、配器以及演唱方式,让很多学生无形之中接受了民歌。
例如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这首歌曲采用了中国内蒙民歌《敖包相会》的素材。几乎每个会唱《月亮之上》的学生都会唱几句《敖包相会》。在赏析课上,我介绍了有关这首歌侵权案件的背景和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赏析对比,学生分组兴致勃勃地讨论了两首歌曲的异同,随后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学生因为流行歌曲《月亮之上》而唱起了《敖包相会》,接触了他们过去从为曾接触过的民歌,在学生在一听一辩的课堂教学中,完成了教师的教学目的。
1.2 视听结合的赏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的便利条件,从视听觉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只是听赏教学,在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赏析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要学生集中精力听老师讲叙背景、特点后再进行听赏,是有一定难度的。听课率不高,而且记忆也比较模糊。
现代多媒体的运用对于成功实施教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由于学生知识面窄,不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他们的思维带有形象性,而单纯的听觉赏析缺乏丰富的想象力,视觉感官比听觉感官更具有加深印象的作用,所以通过视觉的联想,可促进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视听两者结合才是音乐赏析教学的一个完美形式。
赏析在民歌《茉莉花》的教学中,我就采用了边讲习作品的背景、特点,边播放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中一个中国女孩高歌《茉莉花》的表演音像资料。在视觉效果上形成冲击,在听觉效果上不断理解和加深印象。这种视觉和听觉双重的融合的方法让学生听课率明显提升,学习兴趣普遍提高。
2.民族音乐赏析教学的几种教学方法
2.1 保龄球教学方法。
2.1.1 保龄球教学的第一步:击中第一个保龄球——集中注意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怎样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效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寻找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民族乐器琵琶、二胡、古筝赏析课中,先播放一段女子十二乐坊乐在日本的演出视频,这种做法主要的目的是提升注意力,十二乐坊激情四射的演出中,学生感受了民族器乐的震撼力,并大声讲出自己所认识的乐器。只有保证课堂较高程度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拥有好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