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语与过渡文化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740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1.母语文化的依靠性
过渡文化的产生通常就依赖母语文化,即许多过渡文化都能在母语文化中找到原型;同时,在目的语文化的接收和理解方面,也会因为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受到母语文化的“过滤”。王建勤教授(1995)曾经给过下面两个例子:
例1 当一位老师在讲解旧社会地主如何欺压、剥削贫农、百姓的课文时,一位外国学生评论说:“我们国家的地主比中国的地主好。你们国家的地主不好。在我们国家,我们都是地主。” 例2 当老师讲到杨白劳被迫在卖身契上画押将喜儿卖给黄世仁时,这位外国学生接着评论道:“老师,喜儿结婚和她的爸爸没有关系。她应该自己找丈夫。”
王建勤教授进而对此进行分析:在例l中,外国学生之所以将旧中国作为剥削阶级的“地主”和他们国家一般土地拥有者混淆在一起,一方面是因为教学上的误导,比如生词表中把“地主”简单地直译为“land-lord”,而没有同时将这一概念在旧中国特定的政治含义和历史背景向学生进行介绍;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简单的对译,诱使学生将两种带有根本差别的事物去类比,这种类比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认同”,这种心理认同的特点是求同排异。换言之,学习者的“母语过滤器”将文化差异之处“过滤”掉了。因此,这种过滤过程是以学习者的心理认同为基础的。
例2中,外国学生为喜儿鸣不平,是因为对旧中国劳动人民被迫卖身为奴的历史背景缺乏了解。问题是,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文化解码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呢?由于两种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巨大差异,外国学习者很难找到历史与现实、不同国度的两种文化的相同点。也就是说,无同可认。学习者便用其母语文化的观念对目的语文化进行解码。因为两种文化背景的冲突,使学习者无路可走,他们不得不按照母语文化的模式生搬硬套。这样一来,经过母语文化过滤的目的语文化便变了形,变得面目皆非,造成与目的语文化理解的障碍。按照Brown(1980)的说法,学习者要正确地理解目的语文化,必须“再调节”理解的过滤器。
在这里,母语文化过滤器在某种程度上,间接说明了文化习得过程中,文化习得者对母语文化的依赖。
2.目的语文化的不可接近性
介于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过渡文化,具有永不可接近目的语文化的性质。国外有学者曾经研究过过渡语的僵化现象,认为作为与语言紧密相连的文化,语言的僵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文化的僵化。我们在此先讨论目的语的不可接近性。
我们认为,过渡文化不可能与目的语文化相交,即第二文化习得的结果永远不可能是目的语文化,而只能是过渡文化。跨文化研究学者顾嘉祖关于“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现象的论述可以说明为何目的语文化是不可能完全被习得的。他提到,我们在中餐馆用筷子用餐,换个地方,到了西餐馆,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改用刀叉。但是“中心文化”则往往与我们的“文化身份”(culture identity)紧密联系,很难随着场合变化而改变,例如我们的友谊观、荣誉观、正义感等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
而Libben&Linder也曾以下面的例子作过形象的描述:美国人知道,在他们的文化里,用手去捞汤里的菜吃属于被否定的行为。他们同样知道,吃人在他们的文化中也是被否定的行为。同样是两种被否定的行为,其间却有着重要的差别;一个美国人到了国外,也许出于尊重当地习俗的礼貌,他会像当地人一样去捞汤里的菜吃,但是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会同样“人乡随俗”地与食人族一样,去吃人肉。
以上例子或许有些极端,但却有效地说明,文化是有中心和边缘之分的。中心文化始终受着母语文化的影响,这也制约了目的语文化的不可接近性。
根据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明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势必会产生过渡文化,但过渡文化不可能完全与目的语文化完全相同,过渡文化受着母语文化中的“中心文化”的影响。
(二)动态性
关于过渡语的动态特征的假设,Adjemian曾提出“可渗透性”(permeability)观点。按照Ad-jemian的观点,过渡语的可渗透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语规则向过渡语系统的渗透;二是目的语规则的泛化。母语规则的渗透以母语规则的“入侵”为特征,目的语规则的泛化则以目的语规则的扭曲或变形为特征。司联合对可渗透性这个概念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这个概念可以作两种解释:一是所谓“可塑性”,就学习者的整个语言系统而言,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二是“可渗透性”,渗透是指规则的渗透,表明过渡语系统的开放性。总之,无论是可塑性还是可渗透性,都是过渡语系统动态特征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