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过渡语与过渡文化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740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因此,过渡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对于文化习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文化教学的规范,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过渡文化与过渡语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谈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笔者认为,语言不单单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文化一个非常特别的组成部分。 无疑,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著名人类语言学家Boas也曾说过,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决定语言,但是语言在文化中地位却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话题之一。如著名的Sapir—Whoff假设,其中的语言可以影响文化却不能决定文化的观点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可以深入文化的内核,对文化进行深入的阐释,语言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可以继承文化、描写文化、评价文化,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了解一个文化的特点;语言还是文化用来影响世人的工具,语言是社会化的强大力量。

  作为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与文化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

(二)过渡文化与过渡语

  1.过渡语

  过渡语是个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语言系统,这一概念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意思是指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静态语言状况;第二层意思是指学习者从零起点开始不断向目标语靠近的渐变过程,也就是学习者语言发展的轨迹。如果我们可以借用“共时”和“历时”这两个语言学术语来说明这两层意思的话,那么静态的语言状况相当于“共时”,而动态的发展过程相当于“历时”,过渡语理论要研究的是这个“历时”的动态过程。很显然,这种“历时”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共时”的描写基础之上。

  2.过渡文化

  关于过渡文化,参照王建勤(1995)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把“过渡文化系统”定义为:第二文化习得者特有的一种文化系统,它既有别于习得者的第一文化系统,也不同于第二文化系统,但它带有上述两种文化的特征。为了更好地对过渡文化进行解释,我们画了两张图表:

  表示在文化习得过程中,过渡文化是文化习得过程的必然阶段,任何文化习得的过程都是过渡文化的习得过程,图l的过渡文化相当于“历时”。

  表示的是过渡文化的组成,过渡文化带有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特征,但又区别于两种文化的过渡文化状况相当于“共时”。

  正如前面论述的那样,我们主要是要研究过渡文化的历时状态,但过渡文化共时状态也同样重要,因为历时状态是建立在共时状态的基础上。本文除从过渡文化的历时角度论述了过渡文化的特征外,其他处谈到的过渡文化均指的是共时状态下的过渡文化。

三、过渡文化的特征

  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过渡文化与过渡语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过渡文化与过渡语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同时,过渡文化与过渡语又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因此,在过渡语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尝试着对过渡文化假设进一步阐释和完善来解释有关过渡文化的特征问题。我们认为过渡文化作为一种存在于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主要有三个特征。

(一)系统性

  早期的过渡语理论普遍认为过渡语具有系统性。Corder将学习者的偏误分为系统偏误与非系统偏误,而系统偏误反映了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因而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具有系统性;Nemser认为学习者的近似系统,表明这一系统具有系统的内在一致性;Selinker认为,以潜在的心理结构为基础的理论建构中,学习者的语言行为或行为事件是可以预测的。由此看来,过渡语的系统性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在如何看待过渡语系统性这一问题上,学者们却有不同的看法。Selinker,Swain和Dumas在阐释过渡语的系统时指出,系统性不是指在特定情况下根据语法规则可预测到的语言特征,而是指这些语言特征显示的可辨认策略,如母语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以及简化策略等等。

  在此,我们无意卷入系统性问题的争论,在系统性问题上我们理解为学习者行为(包括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的可预测性。

  过渡文化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