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思维对外国文学习得的影响论文
本文共计293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母语思维对外国文学习得的影响论文
从母语思维和文化背景这两个角度来讲,学习者在初涉外国文学时,一定会有一些困惑。以下就以一部外国小说《爱之歌》为例,分析学习者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作以解答,以此为广大英语爱好者深化英语学习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爱之歌》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阿列克斯米勒于2008年创作的一部爱情小说,书中主要讲述一对跨国恋人(约翰和萨比亚)之间的婚姻故事。作家文风细腻,善于刻画描写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语言通俗易懂,非常适于学习。笔者通过自己仔细阅读分析和对部分学生的采访调查,发现了如下的问题:
一、对小说某些用词与句法的困惑
学生学习英语多年,学到的大都是正规标准的英语,然而也不免过于死板。他们的作文常被老师判出很多语法错误,这在他们的概念里是“是与非”的问题。但是通过阅读原著他们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句子读起来似乎不是那么符合我们的“标准”,尤其是一些时态问题。较真的学生一旦发现这些,就会影响他们对小说内容的把握与欣赏。每读一个句子,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汉语意思,然后是结构和语法,而忽略了其作为整体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这样的阅读习惯会使得学生读完之后脑子里仅存有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和一些他们认为的不同于语法书的“错误”表达,远远达不到欣赏的标准。究其根源,这是我们的母语思维和传统的授课模式在作祟,这对欣赏外国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对小说背景的不理解
《爱之歌》的男女主人公生活在巴黎,其中男主人公约翰生于澳大利亚,旅途中由于坐错车而偶然结识了萨比亚;女主人公萨比亚出生在突尼斯,为了陪伴姑姑而来到巴黎。这对恋人在巴黎结婚,此后很多年都没有再回过家乡。就是这样的背景引起了大家的质疑。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家长对孩子的呵护无微不至,尤其是现在很多“90”后,更是家长操办一切。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约翰会独自去国外旅行?萨比亚为什么从来不回家?她的父母就放心吗?要知道,她初到巴黎时才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有的学生说,这纯粹是作家的编造。事实上,作家写作时有时会编造,但都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的,学生在此处的理解偏差源于母语文化背景。在西方国家,孩子们比较独立,很小的时候就可能自己打工挣钱,18岁可能会脱离父母;另外,他们假期也会用自己挣来的钱去做世界各地旅行。这种在我们看起来不可思议的行为实际上在西方国家是非常常见的。孩子在国外结婚定居也会收到父母的祝福,而很少受到父母的百般阻挠。作家阿列克斯米勒善于创作有关移民生活的作品,这部爱情小说也不例外。他自己在巴黎待过一段时间,所以他的小说并非毫无根据的编造。要消除这样的误解,学生就应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积极地去了解目标语的文化背景。
三、对夫妻间称呼的不理解
小说里有一段说,约翰因为妻子萨比亚没有叫他“亲爱的”“甜心”,而是坚持直呼其名而非常生气,学生对此也表示不理解。以小说内容来看,作家笔下的男主人公是一个温柔宽厚、善解人意的大好人,怎么会为此区区小事而纠结?这是不是作家的一个败笔?事实上,这也是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比较谦虚含蓄,不善于赤裸裸地表达情感,像“我爱你”之类的话语不是轻易每天都能说出口,夫妻之间也经常直呼其名。然而西方文化比较开放,夫妻之间,包括老年夫妻之间,都会频繁地出现拥抱和“Iloveyou.”。在他们看来,这是爱的表达方式,没什么可隐藏和不好意思的,彼此的称呼也多为“sweetie”“honey”“dear”之类,即使是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不改变。女主人公萨比亚平时都称呼约翰为“亲爱的“”甜心”,所以当她突然坚持直呼约翰名字之后,约翰便觉得别扭,不对劲,当然会非常生气。他的此种反应非但不是作家的败笔,反而更好地体现了他对妻子深深的爱。由此看来,目标语言文化与社会习惯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