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做好高校创新引智基地的服务工作论文
本文共计539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浅析如何做好高校创新引智基地的服务工作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 引智基地 服务
论文摘要:由教育部与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发起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实施五年来,通过聘请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来基地从事短期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从一位学院外事秘书,即最基层服务者的角度,结合在基地工作中实际情况,阐述如何做好高校创新引智基地的服务工作的一些体会,旨在能够对创新引智基地的相关政策制定者和高校同行今后的工作有一定的借鉴和辅助作用。
为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海外高层次人才在高校合作科研方面的作用,2005年,教育部与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计划的总体目标是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目标,结合高等学校具有国际前沿水平或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以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从世界前100位的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配备一批国内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努力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提升学科的国家竞争力,提高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五年来,在引智计划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全国陆续建成12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这些基地的建成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的国际化进程,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天津大学绿色化学化工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作为2006年首批参与计划的26个引智基地之一,围绕能源、资源、环境等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通过聘请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来基地从事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开辟了国内以化工学科优势为依托,建设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先河。
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作为中外双方进行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的平台,旨在为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和国内科研骨干提供良好的合作环境,使他们能够顺利并且身心愉悦地投入工作。那么,如何做好高校创新引智基地的服务工作,如何使基地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使海外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高等学校是创新引智基地建设的依托单位,一般由校级领导牵头,由科技处、人事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财务处及相关下属学院共同参与日常工作和建设。在学院这个层面,从事教学和科研的骨干教师是与海外人才交流合作的主体,引智的成果也将会在他们身上得以显现,但他们往往容易忽略那些程序上的细节问题,加之中外双方理念、文化、语言上的差异,出现分歧或不愉快就难以避免了。为了减少此类情况的出现,学院外事助理或外事秘书就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责任感,本着“外事无小事,事事需请示”的原则,在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协调、处理好这类外事活动,给来访人员留下良好的印象,为日后更加深入地开展交流合作谋求可能,争取更多的机会。
一、防微杜渐、提前预防
无论是海外学术大师,还是学术骨干,在来访之前都会与基地方面有关教师或工作人员联系沟通,安排日程。基地海外引智人员的工作性质与普通外教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来访的目的并不是来给学生授课,也没有与基地签订劳动合同,所以,来访前双方通过电子邮件联系时,就应该为其详细地解释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其来基地工作期间享有的权利和所要履行的义务。在沟通过程中(尤其是初次来访之前),有些人会对某些规定或条款诸如涉及薪酬、外汇支付、税收、保险、居留等问题问得很细,很“抠”,对我们来讲甚至“不可思议”,对此,外事助理或外事秘书要充分理解他们的心情,不厌其烦地与之反复沟通,反复研究,本着“宜细不宜粗”的原则,才能达成共识,得到双方满意的结果。一旦双方认可,基地方面必须严格履行承诺,才能保证来访人员安心开展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使得国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