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浅谈中西道德教育理念的比较及启示

本文共计398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浅谈中西道德教育理念的比较及启示

  论文关键词:整体主义 个人主义 比较及启示

浅谈中西道德教育理念的比较及启示

  论文摘要:在道德价值观中,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是中西道德价值观差异的基本表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本位意识将会增强。本文主要分析了二者的区别及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道德是通过道德主体的内心感悟自觉地实行善恶价值取向。中国与西方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关系不完全一样,二者的道德价值观差异明显,但仍有一定的相似。

  首先,在阶级社会中,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是有阶级性的,教育方法也自然会被打上阶级烙印,所以,二者道德教育理念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次,二者都倡导人道主义思想,比如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反对神权思想,要求“尊重人”的思想,以及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平等”的思想,这与孔子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以及“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中庸·治国》)的人道主义思想并无多大的区别。

  西方道德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而中国道德价值观的核心是整体主义。个人主义最早是由法国学者托克维尔提出的,强调个人自由及个人自主与尊严,不受外来的约束。在权利中,自由、平等是最基本的权利,因而,国家的革命就是保护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自由平等既是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西方社会公认的政治原则。同时,个人主义的发展也为国家政治权力无节制、无休止的发展与膨胀提供机会。二者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i.强调个人价值与强调整体价值个人主义推行个人至上,以自我为中心,突出个人的自由与权利,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个人独立的思想。w同时,强调自我是价值主体,离开自我就谈不上什么价值,自我是实现价值的主体。对于每一个具有独立人格与特定利益的正常人来说,最符合他个人利益的就是允许他们以最大限度的自由来选择自己的目标和达到目标所用的方式或手段,并在不违背现行法规与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付诸行动。苏格拉底曾说过:“任何一种天生的倾向都是可以由训练和锻炼而使之在刚毅方面有所长进。”可见,苏格拉底把品德培养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夸美纽斯强调的则是人的身心是和谐的,他说:“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在德智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任何人都有能力在自己身上发展某种独特的人类优秀美德——不管是思想的、艺术的、还是伦理的,是理论的还是实践的,是独特的还是共同的等等。”都是有能力实现他们值得钦慕的潜能。这里所说值得钦慕,也会有道德上的差异与文化上比较。某些特定范围内的人类美德,会在某种程度上获得其中的方面,这些方面又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一个人的品德。

  而整体主义以群体为中心,整体重于个体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群体为中心,个人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个人作为整体的部分依附于整体,且无条件的服从整体。一切个体皆没有独立的自己的价值,个人的存在和价值完全是由社会群体派生的。一切个体只有在满足社会群体的要求,实现社会群体的利益时,才能获得自己的价值。一切对个体有用的东西,如不纳社会群体的价值系统中,就得不到肯定。整体主义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的道德原则,以宗法、血缘为纽带,培养群体人格,约束个性。在古代没有个人的观念,一个人似乎不是为其自己存在的。如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强调就是一种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在义利关系上,强调“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成人矣”,(《论语·宪问》)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显仁》)“因民所利而利之。”(《论语·饶日》)强调了先义后利、以义制利、舍生而取义的思想;在个人与他人关系上,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以整体为中心的观点,体现了为国家、为人民的献身精神,对于培养当代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为人民服务精神,及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