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浅谈藏族逻辑文化的特征论文

本文共计495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浅谈藏族逻辑文化的特征论文

  藏传因明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代表了藏传佛教的特色,也代表了藏族特有的文化景观。古印度佛教自传入西藏,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仍然具有鲜活的色彩和强大的生命力。这集中体现在藏传因明生动活泼的辩经活动中,而其最常用的论辩方式就是应成论式。直到现在,以应成论式为主的辩经活动仍然盛行于藏区寺院之中,他代表着藏族独一无二的逻辑文化。本文从藏传因明的起源与发展谈起,逐步引入藏传因明的应成论式,探讨其类型、结构和特点。

浅谈藏族逻辑文化的特征论文

一、藏传因明的起源与发展

  (一)藏传佛教与藏传因明

  藏传因明起源于古印度。古印度人十分重视学习因明,把因明作为“五明”之一。其中,因是指推理的根据或原因;明是指知识或学问。因明通常被认为代表了古印度的逻辑学。因而,藏传因明也代表了藏区特有的一种逻辑学。

  古印度因明历史悠久。相传,因明出现于上古时代的《奥义书》。但直到公元2世纪左右,因明才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当时婆罗门教内部六个学派之一的正理派重视研究因明,其创始人足目撰写了古印度最早的逻辑学专著—《正理经》。然而,印度本土佛教日渐式微,“当佛教逻辑在印度绝迹之后,西藏本土僧侣们的因明著述发展起来,从而逐步继续了印度的传统。”u藏传因明“忠实地保存了黄金时代的印度文明及印度哲学最杰出的成果”。

  藏传因明在佛教传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佛教传藏分为两个时期,即前弘期与后弘期。划分这两个时期的分界线是朗达玛灭佛事件。前弘期从松赞干布开始到赤祖德赞为止;后弘期自朗达玛灭佛事件之后,佛教又开始在藏地复兴。

  据史料记载,唐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时,带来了一些佛经等物品,随从中还有一些僧侣。但总的来说,当时的佛教对藏区社会影响微弱。到松赞干布的第四代孙赤德祖赞时,佛教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并立足于西藏。随后,赤德祖赞之子赤松德赞在公元八世纪请印度中观派佛学大师寂护到藏地弘法。不久,寂护与藏人法光译出了陈那的《因轮》,这是藏传因明的第一本译著。在公元779年,寂护建成了桑耶寺,并请来了印度12名僧侣,开始在藏地剃度藏人出家。到了赤德松赞时期,统治者大兴佛寺,并组织翻译大量佛教经典。其子赤祖德赞更是把佛教推上了发展的顶峰。

  然而,佛教与藏地的原始宗教—苯教矛盾日益恶化。这是朗达玛灭佛的重要原因。为了躲避迫害,大量佛教徒纷纷逃至藏地周围的地区并在那里继续传播佛教。后来,藏地统治者恢复了对佛教支持的态度,藏地佛教又开始兴旺发达,这就是所谓的“后弘期”。

  (二)藏传因明的两个时期

  由于藏人未把入藏不久的古印度佛教进行本土化,所以早期的藏传因明带有古印度因明的特征。这一时期被称为“古量论”时期,也被称为旧因明时期。翻译印度佛教经典是藏人此时最主要的学术目的。

  到了公元11世纪,佛教后弘期初,法称七论译全。俄·洛丹喜饶在桑朴寺给僧众讲解因明,并革新了因明论式,以辩经的方式规范学风,以辩难、讨论的模式强化僧众的逻辑思维训练,形成了藏传因明的独特风格。这标志着新因明时期的到来。在这一时期,藏人的自著逐渐增多,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量学,又被称为“新量论”时期。因明理论被广泛应用到佛理辩论中,形成最具特色的寺院论辩模式,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藏传因明的发展。

二、藏传因明应成论式的流变

  在藏传因明的推理论式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应成论式。应成论式,藏文作Thrhgyuz,是梵文的意译。它是佛家逻辑的一个术语,意思是,用论辩对方所承认的根据或理由,能够肯定正确的推导、诱导出或者证明对方所不承认的宗。

  应成论式是大乘佛教中观应成派专用于反驳他人主张、维护自身义理的一种特殊推论格式。由于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都认为自己属于大乘中观应成派,并接受了用应成论式来排斥异己学派,因此,应成论式传入藏区后很快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发展。从发展时期上来说,应成论式可以划分为早期和成熟期。

阅读全文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