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沙走马楼简牍札记之一
本文共计941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读长沙走马楼简牍札记之一 1996年7月至12月, 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对长沙市走马楼的古井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了大批简牍。《文物》1999年第5期发表了《长沙走马楼J22发掘简报》(以下简称《简报》),摘要报导了已经整理的一万枚简牍中的部分内容,令人振奋不已。听说文物出版社也已出版长沙走马楼简牍中已整理的一万枚简牍的释文,我虽已订购此书,但久待不至。因此,只能就《简报》及同期《文物》所刊《长沙走马楼简牍整理的新收获》一文所公布的部分简牍内容(以下简称《新收获》)谈些读后初步感觉。
一、定名"长沙走马楼简牍"是合适的
在《文物》杂志正式公布这批简牍之前,报纸已作过多次报道。在这些报道中,大都称这批简牍为"长沙走马楼吴简"。这次公布已整理的万枚简文,取消了"吴简"的称谓,只笼统地称为走马楼简牍,不确定其时代属性。表面上看来好像有些不妥,实际上却是很具科学性的作法。原因在于长沙走马楼古井中出土的简牍多达10万余枚,目前已经整理者仅万枚,远不是出土简牍的全部,时代的确定,只有等全部简牍整理完毕才有可能。何况仅据目前已整理万枚简牍的情况而言,已经先后出现了建安、黄武、黄龙和嘉禾四个年号,后三个虽属于孙吴年号,但建安属于东汉献帝年号,如定名为吴简,则不能反映建安时期;定名为汉简,又不能概括吴简情况。更有未整理的九万余枚简牍,一旦整理出来,又安知不会出现更多的建安年号或建安之前的年号?出现嘉禾以后的年号也有可能。总之,其中汉简与吴简的比重难以判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定名为"长沙走马楼简牍",避开时代的确定,乃是十分明智的作法,可免作茧自缚之苦。
二、孙吴未奉魏国黄初年号
《新收获》一文以长沙走马楼简牍中出现的建安二十五年、建安二十六年及建安二十七年等东汉献帝年号的事实,去证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所云孙权在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八月"自魏文帝践阼,(孙)权使命称藩"之后,并没有奉魏文帝黄初年号。《吴主传》的所谓孙权"称藩"于魏,只是陈寿以魏为正统的粉饰之词,对孙权而言,所谓"称藩"只是一种策略上的运用,并用以纠正万斯同在《三国大事年表》中谓孙权于魏黄初元年已奉魏黄初年号之误,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该文作者却忘记了征引《建康实录》去进一步证明文献所载与简牍所记的共同之处。《建康实录》卷1《太祖纪上》记孙权自立年号之前所作所为时,一连使用了建安二十五年、建安二十六年、建安二十七年及建安二十八年等纪年,却一个黄初年号也未出现过。除此之外,《建康实录》还在建安二十五年条云:"曹丕代汉称魏,号黄初元年,而(孙)权江东犹称建安。"证以长沙走马楼简牍纪年情况,《建康实录》所云是完全正确的。这样不是更可收文献记载与简牍所记互相印证之效吗?
三、走马楼简牍的建安纪年同《建康实录·太祖纪》的建安纪年完全符合
关于东汉末年与曹魏黄初初年的纪年问题,《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文帝纪》及《三国志·吴书·吴主孙权传》是这样记述的:
《武帝纪》云: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午"王(指曹操)崩于洛阳,年六十六。"
《文帝纪》云:"太祖崩,(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
又云:同年十月,曹丕即帝位,"改延康为黄初。"
《吴主孙权传》云:"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曹公薨,太子丕代为丞相、魏王,改为延康元年。冬,魏嗣王称尊号,改元为黄初。……(黄初)二年四月,刘备称帝于蜀。……十一月,(曹丕)策命(孙)权曰:……今封君为吴王。"《资治通鉴》所载与上全同。据此,知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初为建安二十五年;这年的正月到9月为汉献帝延康元年;这年的10 月以后为黄初元年,亦即公元220年这一年先后有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
献帝延康元年和魏文帝黄初元年三个前后相承的年号。《资治通鉴》从之,自此之后,无不以此为据者。
但是,疑问终于发生了。这就是唐人许嵩在其《建康实录》中提出的不同于上述的纪年。《建康实录》卷1《太祖纪》是这样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