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第8页)

本文共计1306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尼克年届而立,但仍然靠父亲资助到东部来闯荡,因而常常流露出对前途的担忧和焦虑。

  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他担心等待着他的是,“相知的单身汉逐渐消失,热烈的感情逐渐冷淡,头发逐渐稀疏”。

  加之他这次东部之行的遭遇和由此产生的幻灭感,他急需增强对前途的信心。

  因此,刚过而立之年的盖茨比在经济上的成功及其对未来的乐观和自信对尼克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尽管他声称出自内心鄙视盖茨比,但他仍不禁与盖茨比认同,甚至在叙述中把盖茨比浪漫化了,在刻意渲染他的天真和高贵的同时,淡化和掩盖他荒诞和堕落的一面。

  尼克浪漫化的叙述很容易影响和蒙蔽了读者。

  有趣的是,自从《盖茨比》出版以来,评论界也一直存在着这种浪漫化倾向,把盖茨比的梦想理想化,而对他为实现这个梦想所采用的手段或置之不理或视为无足轻重。

  有些评论家坚持认为,盖茨比一直到最后都“保持着自己的天真”⑤,他的“品格完好无损,没有被他周围的堕落所败坏”⑥,代表了“精神的抵抗力”和“对粗鄙和庸俗的污染的免疫力”⑦。

  美国的弗里德里克霍夫曼教授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盖茨比根本配不上菲茨杰拉德给他的地位,也不配尼克卡拉威在小说结尾时在他的记忆里所作的浪漫赞美”⑧。

  对于一部文学文本,历史、作者、世界等历史性因素不是它外在的客体或反映对象,而是它自身构成的成分。

  经过对《盖茨比》解构式解读,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对他所抨击的对象既厌恶又迷恋的矛盾态度,既身在其外又身在其中,从而削弱了小说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

  菲茨杰拉德试图描写美国“爵士时代”时也把自己思想意识的矛盾写进了小说。

  因此《盖茨比》在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客观上对其又进行了重新包装和销售。

  文本的这种双重倾向使结束语具有特殊的讽刺意味:如果人们的确“奋力搏击,好比逆水行舟,不停被水浪冲退,回到了过去”,那么在这部小说中有某种东西加强了这股逆流,使人们在资本主义的魔力下不停地往回退。

  盖茨比最终没能实现美国梦,但是小说则可能诱使许多读者继续痴迷于这个梦想。

  ① 引自秦小孟主编《当代美国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65页。

  ② 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③ 赵毅衡主编:《符号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564页。

  ④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姚乃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第149页。

  本文作品引文部分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页码。

  ⑤ Rose Adrienne Gallo, F. Scott Fitzgerald, New York: Ungar, 1978, 43.

  ⑥ Arthur Mizener, ed., F. Scott Fitzgerald: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1963, 105.

  ⑦ Harold Bloom,ed,Modern Critical Interpretations: F. Scott Fitzgerald’s Great Gatsby,New York: Chelsea House,1986, 13.

  ⑧ Frederick J. Hoffman, The 20’; American Writing in the Postwar Decade,New York: Collier Books,1962, 142-4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