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美学思想论文
本文共计316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浅谈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美学思想论文
论文关键词:
思想政治美学思想人格美差异美
论文摘要:
在教育方面,美学思想对思想政治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把课程科学美、教师人格美、学生的心灵美和差异美贯穿于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通过两种教育理念的交流、借鉴、融合,达到“双赢”的美,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境界。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种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与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等方面的教育有所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价值认识方面的接受,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某种理想和信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社会政治倾向性。而关于美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也有许多重要而深刻的论述,这对现在的思想政治教学起到了重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一、课程科学美的弘扬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政治学、哲学都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科学美。教师要仔细研究、深刻把握,通过精练、确切、清晰的语言,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做到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真正完整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美。
1 学科知识的系统美
教学内容分模块、单元(专题)、课、框、目等,层次分明。各模块自成一体却又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微观层面,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夯实基础,以每一课,甚至每一节作为一个中心点来掌握知识要领。在宏观层面,要在综合分析的指导下,探寻每一模块的主线,以该主线来贯穿模块知识,提纲挈领,由点到块,由块至面,以点带面,以面引点,最终在更高的水平上通盘把握学科知识。当然要做到此,除学生自身勤奋努力以外,还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构建主干知识和知识结构体系,并提供便捷的学习记忆法以供参考。
2 学科之间的和谐美
新课程学科各有指向性,也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但并不意味着彼此之间毫无联系。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本身不是难处,关键在于教师个人在教学理念上的导向性与倾向性。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够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加以适当阐析,不但体现出教师自身学识的广度,而且能让学生打破学科间的条条框框,减缓偏科情绪,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科相长。
3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美
科学的内容要求科学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科技的作用,拓展教育教学的'时空,利用网络的即时性、海量性、互动性,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环境,通过感官充分促进大脑的认知、体会和记忆能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或记忆制作成电子书或VCD的教学素材,在MP3中倾听知识录音,在学习班的QQ群里留言提问等多样形式,促使自己在更大更广的时空中更好地学习成长。
二、教师人格美的坚持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逐渐消磨了斗志和激情,语言枯燥,教学方式单一化等等。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艺术创作中人物形象要典型化,但不要廉价的“理想化”,要保持典型形象的个性,而不能磨掉棱角,四平八稳。教师要通过生动的教学艺术和鲜明的人物性格,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倾向,并塑造出具有人格魅力的典型形象。
人格魅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品质,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呈现。正如陶行知所说: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品味,改革社会的精神。由于专业学科的特点,教师既要抓住时政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又要关注社会生活,洞悉民生百态;既是国家政策方针的宣传者和捍卫者,也是社会时尚生活的传播者和见证者;既坚持原则性,又讲究灵活性,其本身更应该是美的化身。教师的人格美集中表现在教学设计上。教师的教学不单单只是传授知识,还应该是引导思考、启发智慧。特别要说明的是,在公开课上,那种自编自导自演的近乎“理想化”的启发式教学,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影响学生的求知欲。它不但不能体现教师本身知识的渊博、灵动的智慧,而且还严重伤害了个人的品德修养,是个人自私心理的高度浓缩,完全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格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