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美学思想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16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当然,教师要坚持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三原则,要放下心态,以平常心,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助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言、忠其道”,这才是教师人格美的最佳境界。
三、学生心灵美的塑造
“黑格尔曾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学生脆弱的心理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学业、情感等诸多因素的压力。对于心理“综合征”,要求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多管齐下,共同“会诊”。作为学校教育这一环节,更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资源上有不少关于心灵美的优秀素材,如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荣誉的义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等。这些素材为思想政治教学培育学生健康心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教师应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而不能只停留在教条式的理论说教,要结合典型案例,以小见大,运用恰当的语言,晓之以理,理清利弊,动之以情,引起共鸣。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只是教书,更重要的在于育人。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时刻提醒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更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要教育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各种条件,善于发挥有利条件,积极应对不利条件,化不利条件为前进的动力,把困难当磨炼,把挑战当考验,排除万难,胜不骄败不馁;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胸怀大志,淡泊名利,逐渐积淀成自己的人生格言警句,领悟到“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控制它的宽度”“我们不能样样顺心,但可以事事尽力”。
四、学生差异美的接受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接受学生的差异美是非常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美的判断的差异。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状态、社会生活经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学生对美的最初界定各不相同。在保证课程内容统一规范的前提下,教师要根据三维目标精神,经常性地开展活动,搭建学生有效参与的平台,拓宽他们思考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体会、见解。同时,教师还要转变实现思想认识整齐划一的传统思维,肯定积极有益的思想,因势利导,走出思维误区。统一规范是一种美,个性差异更是美。没有差异美,美就不成为美了。
第二,对美的选择的差异。
人的审美意识是历史的、发展的、相对的,在实践的长河中,人类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是日益提高丰富的。在美学领域寻求最后的终极的绝对的真理是荒谬的,同样地,教师在对待学生的“另类”美时,要有包容心,不要轻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殊不知多年以后,你所崇尚的美也成了“差异美”。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全面了解学生真善美的需要,根据它们的层次与水平,同教学目标相适应,找出合理差距,寻求共性美与差异美最佳的结合点。
课程科学美、教师人格美、学生的心灵美和差异美,这四个方面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美学思想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灵活运用、辐射发展,是贯彻我国教育方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在需要。美学思想的渐进发展,必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7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