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徐志摩诗歌的特点分析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828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8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自由与爱情、理想与追求,是徐志摩作品的两大主题,如《为要寻找一颗明星》、《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跳荡》、《再别康桥》等,诗人都用清秀隽永的笔调,选择了星星、月亮、流泉、白云、幽谷、香兰、落叶、秋声、柳树、青荇、潭水、彩虹等为诗歌的中心意象,披露了志摩心底的情素,使情感和意象自然的相结合,诵读时没有“隔”的感觉。徐志摩的诗以歌颂爱情为主导,他歌唱的是浪漫的纯真的爱情。如《雪花的快乐》、《落叶小唱》、《我有一个恋爱》、《天神似的英雄》,等等。徐志摩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闪烁在自身的艺术个性造就了他在新诗史上的绝对地位。

  (二)内在意蕴的诗化写照

  徐志摩浓墨重彩的语言仿佛华美的外衣,仔细品读过后展露的诗情画意在不经意间内秀的流露。外衣固然光鲜靓丽,然而更让人回味悠长的是内在美。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内在美的底蕴,诗歌华丽的语言才得以意味厚重,引人深思,所以他的诗歌才能给人以“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怡”感受。诗歌散文化,是徐志摩作品的又一特点,其作品情感色彩浓厚,虽然本体是诗歌形式的创作,但是大多数读者还是更喜欢用散文鉴赏的手法来分析他的诗歌,可是又不能像散文一样逐句逐段的分析,而是需要去意会的,去感受的,去品味那些意象的美好,体验情感的波动,享受心灵的碰撞,畅游在作品描绘的情境中,观看文字爆发出的火花,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是徐志摩作品的独特魅力,他的诗在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体验,也许一遍就能读懂诗歌的内涵,也许通过再好几遍的阅读更会有几种不同的情感体验。

  读的懂因语近,多体验因情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是贴切徐志摩散文特点的描述。他的诗歌是流淌着清泉般清朗的文字,通过意象的堆叠营造意境来体现诗的韵味及韵律的和谐,使节奏流畅,清新自然。唯有具有韵律的文字才是符合诗歌的文字。在文字使用的过程中加入韵律,将文章变得流畅优美,彷如华章。这也就形成了文学的音乐美,文章诗与乐的结合随处可见,有时成段出现,有时可能短短几句,在《济慈的夜莺歌》《“话”》等同类作品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三)语言音节的顿挫整饬

  文字无穷的魅力和极大的包容性,在徐志摩的诗中随处可见。有人说他的文字艳如桃李,有人说他的诗歌仿若七彩云霞,又似火烧云,流光溢彩,艳丽缤纷,这主要是表现他的用字锤炼,中西结合,融古通今,同时也善用各种修辞方法。徐志摩多用白话创作诗歌,在当时文言通行的时代具有重大改革意义,对于普及白话文做出卓越贡献,也是对当时复古派的文学主张有力的回击。同时作为一个开辟创新语汇的带头人,他在诗歌语言上的贡献是应该得到人们的认可的。徐诗在语言上,善于寻求突破和探索,文字虽显艳丽,但纯属流快的白话文,很能抓住普通大众的眼。

  在五四运动后陈从周有一句描述徐志摩的话被收录在《徐志摩年谱·编者自序》,“这些都向着传统的旧文学挑战。虽然形式上过于唯美,但他的行动方面,仍然是前进的”。在口语的基础上实现古语、方言的叠加,在作词上融合西方词汇的俊雅,予以合理的安排,能起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双重功效,又可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在徐志摩的诗歌语言中,我们依然有章可循。

  徐志摩诗歌语言在词语上,就是把口语当作了底色,加入了文言文这种深沉的颜色,又加以庄重的书面语色彩,再装点活泼灵动的外来语渲染。英国Essay体裁在当时的英国比较盛行,徐志摩吸收了这种随笔方式,再加上他的业师梁启超提倡加以新名词和口语,新思想、新知识入文,提倡在风格上打破传统形式自由抒写的新体文,他也有所领悟并加以运用。另外在徐诗语言中,措辞特色在善用多种修辞方面也有集中体现。其中以比喻和拟人的应用最具代表性。

  谈到文艺作品,讲到修辞方法,就不得不提到比喻,而徐志摩诗歌里的比喻,更是信手拈来,运用灵活。更为重要的是,他所选取的匹配对象,通常都很贴切,这样就更加增强了作品语言的艺术特色。

  中国文学思想常称诗为“诗歌”。诗歌简约,自古已然。初期的新诗过于重视分散而走向一种极端,缺少了诗的韵律和可颂性。徐志摩将诗的重点重新放在音节之中,使诗更加具有歌唱性,提升了近代新诗的美感。因此,后世诗词领域的专家多有叹词,自徐志摩之后,诗歌美感的成就再无人超越,徐志摩的诗歌具有音乐的美感,借助文字将音乐旋律、和声、节奏融入作品。这其中,普遍将“节奏”看作做音乐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