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Ⅰ》公共课教学中发现的现象与课程设计论文
本文共计309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大学计算机Ⅰ》公共课教学中发现的现象与课程设计论文
《大学计算机》是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本文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使用技能、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兴趣等方面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参考案例,阐述了相关的教学思路。
一、课程简介
《大学计算机》是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就我校而言,大一年级的非计算机专业新生需要花两个学期完成《大学计算机Ⅰ》和《大学计算机Ⅱ》的课程学习。其中《大学计算机Ⅰ》主要内容涉及到“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Windows基础知识与操作”、“Office常用三件套的基本使用”三个方面;《大学计算机Ⅱ》则根据学生所在文理科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每门课程均占32学时(16+16),共计2学分,学习时长为16周,一般而言是周2学时。
二、“吃不饱”和“吃不了”两种现象并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所涉及的班级通常会存在了一个比较具有共识性的现象:称为“吃不饱”和“吃不了”。
所谓的“吃不饱”,即是指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和教育水平发展的不平衡,我们招收进来的大一新生来自外省或者本省较好地区的学生往往对于《大学计算机Ⅰ》中一些计算机常识性的知识,以及一些关于Windows和Office三件套的基本操作,其在中学阶段甚至在家里都掌握了一些。如果我们的老师照本宣科,完全按照教材上的知识来教授的话,这部分学生给我直言“老师,这些我都知道,我完全没有兴趣听”。
但与此相反还存在“吃不了”的现象,某些学生中学阶段一门心思对付高考,或者所在的中学来自贫困县没条件,或不重视开设计算机课程,自己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不会。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为了照顾这部分学生,讲解的内容过细过难的话,那么在32节课时内授课教师就完成不了教学计划的内容。
因此,如何在“吃不饱”和“吃不了”这两个矛盾中找到一个折衷点。既不能讲得太简单,让“吃不饱”的学生感觉上计算机公共课“味同嚼蜡”,又不能讲得太细太难,让“吃不了”的学生觉得学习这么一门公共课程“压力山大”,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
针对以上两种现象,经过实际教学工作的摸索,不妨采用以下方法尝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1)在备课时将涉及到的知识点划分成几个层级(从级到级)。对于3颗以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必须会,下课之后必须自己多多练习;对于4颗的知识点则是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后自己去自学。
(2)布置好课后作业,这里主要是三个作业Word、Excel、PowerPoint。每个作业均采用“命题作文”的方式保证所有同学都处在一条起跑线上给分,如PowerPoint作业就一首学生在网上不会轻易搜索到的古诗作品为题。同时,给出不同等级成绩的评分标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实力完成作业。
(3)把每个班分成若干组,每个组自己推选一个小组长。在课后由小组长帮助我督促组员完成课后练习的操作题和模拟软件的题目。当然组长同学也有好处,期末成绩该组组员过关率8成以上,教师可以把组长的平时成绩在合理的范围内给高些。
三、两种的课程教学思路的设计
本校的《大学计算机Ⅰ》课程的期末成绩采用的是“平时作业成绩+考勤+期末机测”三种方式按比例给定。
单单就“应试教育”角度而言,三种方式中教师能有一定自由裁量权的是“平时作业成绩部分”,而学生最担心的则是“期末机测”部分——毕竟在一个中大型的数据库题库里面随机抽取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还是很有难度的。因为这个题库的题目太多,不要说学生,就是授课老师平时都没有做过、更不要说做完这个题库里面的题目。因此,现在采取的策略就只能是传统的.“死记硬背”,对一些重要的纯理论性质的考点进行复习。


浅谈初中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如何合理安排技校学生的一堂课的教育理论论文
语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措施探讨论文
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网站推广的作用
浅谈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精选12篇)
浅谈教育技术对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
浅谈成人教育的作用
下运带式输送机的制动问题
电力信息化应用中产生的问题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管理MPA论文范文
分析国际市场下的国际运输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践策略
服务预售及其实施策略探究
BSC下的高校绩效管理研究
民族音乐在音乐艺术中的作用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秘书的说话艺术
英语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莱辛文学作品中的象征符号文学论文
浅谈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