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音乐 > 正文

音乐审美教育与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的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43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审美教育是运用“美的规律”来进行教学活动,其范围是多方面的,总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建立起内化的审美心理结构。在教育活动中,发现、掌握并运用“美的规律”进行教育的实践,培养人的各种素养方面的`审美能力,并将这种审美能力化为促进各种教育活动的内在动力。人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综合判断能力,包括感知、联想与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活动。音乐审美教育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指音乐艺术对人的审美感知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情感的感受、领悟与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

  首先,音乐审美教育能培养人敏锐的感知力。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没有“音乐的耳朵”,音乐审美活动根本无从开展,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因此,发展音乐感知能力是发展一切音乐能力的基础。当代国外一些著名的富有成效的教学法都把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作为教育的首要问题。如奥尔夫教学法通过学习演奏简单易学的奥尔夫乐器和“声势”教学,训练学生多声部的音乐感知能力,进行全面综合的音乐学习。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重视“听觉”与“动觉”的内在联系,通过体态律动来发展学生感受和分析音乐的能力。铃木教学法则重视培养学生的音准、节奏感及多声部感等音乐感受能力。同时,音乐审美教育通过对音乐感知力的培养达到了人对整个社会的感知能力的培养。音乐中的真与善、丑与恶,都是对社会的直射。在音乐作品中体会和谐的运动——节奏、韵律、变化、起伏,就能感受丰富的情感——愉悦、悲伤、愤怒、忧愁,也就理解了理性的社会——错综、统一、多变、发展。并且,这种敏锐感知力的培养方式是不需要任何语言文字的符号障碍,而直入人心的。

  其次,音乐审美教育能启发人的联想与想象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是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如果没有想象与联想的参与,音乐作品中的许多内涵是无法体会和领悟的。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音乐艺术。有了想象、联想,艺术作品才是饱满的、有生命力的、有感情的。这种创造性联想与想象也具有个体差异性。欣赏者往往把自身的情感放置到音乐所描绘的情境之中,达到物我统一的状态。因此,不同的人听同一首音乐作品,所联想与想象到的内容往往有所不同。这种音乐表达内容的不确定性,恰恰促进了联想与想象的发挥,给人留下充分的再造空间。与此同时,既然音乐无时无刻不需要联想与想象,那么,音乐教育必然会使受教育者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得以提高。而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所培养起来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作为人的智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再次,音乐审美教育能提高人的理解能力。审美理解是对形式中暗含的特殊意味进行直观理解,通过感知抓住形式,进而理解其意味。音乐审美教育不仅培养人们对音乐表现技巧的理解,对音乐符号象征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内涵的理解,这是音乐形式暗含的最深刻的意味。我们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的时候,之所以感到它美,并从中获得一种满足,总是因为音乐作品中体现出一种我们熟悉的风格特征,从中使我们看到了对整个民族和时代有益的东西。音乐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直觉理解力,并挖掘音乐作品的深层蕴涵,体会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

  综上所述,音乐审美教育是通过音乐艺术对学生进行的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审美能力决定着一个人的审美观、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紧密相连。因此,音乐审美教育渗透于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当代大学生现实思想状况,认真抓好大学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著.《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2]龚妮丽著.《音乐美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