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加强网络德育建设构建和谐高校文化的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82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网络的自由交流和匿名性,各种现实生活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网络中得以实现,比如网络虚拟交友,网络在线游戏,虚拟交易,虚拟团体等,很多真实的或模拟现实生活,却没有现实生活的艰辛就能实现的满足感使很多人沉溺其中。

  2.2大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

  大学作为人生进程的一个特殊阶段,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尝试新事物的心理,他们追求自由,强烈愿望实现自我价值,网络的虚拟性和形式上的自由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造成很多学生对虚拟的网络产生依赖,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压力,从而导致种种问题。 2.3德育工作的滞后与低效

  由于客观原因造成教育的滞后性对德育工作也带来了一定影响,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局限于一些教条、定义,缺乏现实生活的`例子,脱离了学生实际的生活场景,学生现实的问题在教育中不能得到解答,便转向了网络。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控,网络的自由和无限制的各种思想很容易使学生陷入迷茫中,不能正确辨别、选择和处理信息。

3趋利避害,打造和谐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互联网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场”,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实在不可小觑。面对密集的信息,大学生好奇猎趣,无所适从,无法正确选择信息,驾驭信息。如果不及时提高网络信息素质,就将会成为信息的奴隶。如何吸引大学生的“眼球”,满足他们的需求,大力提倡健康的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应该成为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与重要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危害,不是仅仅靠学校的力量就能实现的,这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要在这场“争夺眼球的战争”中取胜,作为高校的工作者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占领网络教育阵地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更加剧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如将学校的宣传版制成网页,帮助学生了解最新政策动态;定期推荐一批好的网址,指导学生正确上网;大力开发一些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易操作性的中文软件,以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另外,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软件设计人员合作,可以把严肃的教育主题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计算机程序,如以音像作品、计算机网络益智游戏等形式让大学生在娱乐放松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和道德行为教育。

  3.2规范网络信息,创建良性健康网络环境

  网络根本上说只是一种工具,它方便了人们工作、生活和娱乐的需要,而不能代替现实生活。尽管学校无法对网吧等学校外的上网环境进行监管,但可以对学生宿舍、电子阅览室等学校可以控制的学生上网的场所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比如网关过滤非法网址、进行必要的网络监控等技术手段控制学生的网络信息,约束其网络行为,达到“良性用网”的目的。

  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实行网络实名制,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法制观念淡薄,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网络道德失范。2003年,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李希光,就提出网络实名制的主张。2005年,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被教育部树立为高校BBS向实名制校内交流平台转变的典型。随后,北大未名、南大小百合、复旦日月光华等高校BBS都开始按照实名制进行操作,对其他高校起到一种良好的示范作用。

  3.3转变观念,建立网上辅导园地

  “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团组织活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两大传统方式,然而随着互联网把学生的视野、思想和人际交流扩展向无限空间,传统思政教育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自觉了解网络技术和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BBS、聊天室、在线留言等多种形式主动与学生沟通,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进行适时引导,并在相关部门协助下建立德育专题网站、网络心理辅导中心、网络行为道德讨论等虚拟社区,加强对学生网上行为和思想的监控与引导,使学生意识到传统社会的公德同样适用于网络社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