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第3页)
本文共计534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徐悲鸿的奔马作品在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均有收藏,而且数量较多、品相较好,可以反映其高超的笔墨技法与精神风貌。
雄鸡、雄鹰:黎明前的报晓斗士
徐悲鸿自1919年留学欧洲,历经8年刻苦学习并游历西欧诸国,于1927年归国,担负起艺术创作和培育后辈的重要使命。他先后担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北平艺专校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等职。1933年起,他陆续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等国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加剧,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徐悲鸿积极投身抗战活动中,在香港、新加坡、印度等地区和国家举办义卖,努力宣传和支援抗日救国。
抗战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著名的大型国画和油画,以激励广大民众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抗战决心,如《九方皋》《徯我后》《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画作,均成为讴歌和激发人民斗志的文化号角,成为那一时代最具典型意义的艺术作品。
徐悲鸿在抗战期间除了创作一些著名的人物群像作品外,还参用中西两种画法,创作了许多动物类绘画,如雄鸡、雄鹰以及雄狮等,借此唤醒广大民众的抗战热情和勇气。这类作品在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亦有一定收藏,体现了那一时代的特殊历史背景。
喜鹊、春燕:迎接春天的使者
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迎来抗战的胜利。在这一过程中,徐悲鸿创作了一大批富有春天气息的作品,特别是以喜鹊、春燕、柳树、桃花等为主题的绘画,寓意象征胜利的春天即将到来。以此增强广大民众抗战的信心和意志。
传统绘画语言的运用
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先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美术教育和全国美术事业发展工作中。他团结美术界广大著名人士,培养出许多后辈美术工作者,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现代中国美术界的中坚力量,有的成为著名画家,对中国当代美术事业的传承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从流传至今的徐悲鸿传世作品看,其归国早期尚保持着较多的西式风格和用笔特征,至抗战时期以至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创作的许多绘画都具有更浓厚的中国传统特色,保持着更多的古代常见主题,连一些绘画的取景和构图也与古代绘画基本一致。只是,他在作品中所采用的笔墨技法和创作手段,已经或多或少地融入了西方的艺术元素,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创新性。
由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所藏徐悲鸿作品来分析,其中有不少作品为典型的传统绘画题材,如松、竹、梅以及兰花、桃子等等;另有一些绘画为传统寓意的内容,如“猫蝶图”“松鹰图”“松鹤图”“春鸭图”等等,说明徐悲鸿有着扎实的传统绘画功底。
当然,徐悲鸿创作的传统题材作品虽然主题、构图都是旧式的,但其用笔用色以及展示的精神风貌却是全新的,包含着许多西画用笔技法和对光、色、透视、构图方面的理解,这就使得其作品更加吸引观者的目光,同时也更具时代感。
注重写生素描
中国古代画家历来重视艺术的传承,对前人的优秀作品多加临摹和仿习。同时,许多画家在创作中认识到以自然为师的重要性,纷纷投身山水之间,以天地为师,妙化自然。但即使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无法解决艺术创作中造型准确的问题,这也是长久以来国画作品中刻画人物、动植物缺少精准造型的根源。
徐悲鸿旅欧留学期间,接受了严格的西式绘画训练。他对西方绘画的造型能力感悟尤深,认识到写生素描是研究造型艺术规律与表现形式的本质语言。因此在归国之后,无论是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还是在学院里的教学中,他都视素描技法为绘画的基础,积极提倡和大力推广,以提高绘画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正因为徐悲鸿具有高超的素描功底和写实能力,他所创作的人物肖像以及动物都十分逼真。如他早期创作的人物肖像《老妇》《抚猫人像》《远闻》《箫声》等,后来创作的《珍妮小姐画像》,以及诸如马、牛、雄鸡、喜鹊、狮、鹰、野猪等动物形象都极为传神,具有准确的造型和鲜活的个性。


构建创新型高校组织文化的对策分析论文
开拓文化市场与打造文化产品畅销品牌的探索论文
浅谈文化自觉视域下的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
浅谈京津冀文化协同构想
浅谈植物文化在现代园林植物造景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困境
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的产生背景
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第3页)
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统计图形式
以公共空间形式进入中国市场--麦当劳的中国之路分析
施工企业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论文
企业文化形象的矫正性管理法则论文
关于市场经济制度下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思论文
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的若干探讨论文
试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项目管理的应用论文
企业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建设论文
我国国有企业预算管理激励机制的构建论文
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差异性与文化管理的统一性论文
企业信息化管理和建设
电力企业政工管理创新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