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第2页)
本文共计534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3)听声而类形——音韵美。国画是东方绘画的典型代表,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概括力,以书法的笔触,用抽象的点、线、笔墨色彩打破时空的限制,呈现出一种音乐的节奏美和舞蹈的姿态美。
音乐描情,绘画状物。绘画并非单纯的画面表达,它虽是诉诸视觉的艺术,但涌动的画面中能让人听到流淌的音乐。自然的节律,经过国画的表达,确实能给人一种韵律美,传达出生命的内在信息。画面中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刚柔,都好似乐律中的节拍,有强有弱、高低不同。线条与色彩的组合就像旋律和声的交织。优美的国画宛如一只动听的旋律。比如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行云流水般的线条展示着墨兰旺盛的生命力。画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粗狂的线条展示阳刚之美,细腻的曲线意会阴柔之美。眼见耳闻的具体性通过“通感”的升华,令观者的感受更加丰富、强烈。
源于审美上的这种通感,中国画的创作打破了与音乐间的障碍。画中抽象的结构形式幻化成优美的旋律,以有形的笔触画出无声的音乐。正是这种奇特的抒情效果,使国画更富有顺应生命的节律。
国画基础常识
没骨(法)画 中国画传统花卉(花鸟)画的一种画法。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据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这样画法始于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孙。其实始于黄筌,徐崇嗣仅是“郊诸黄之格”而已,《宣和画谱》著录有黄筌《没骨花枝图》一件;《洞天清录集》说黄筌“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线”,(注:在中国古代粉即是色),这即“没骨画法。” 工笔画 中国画传统画法之一。画法比较工整严谨,以描绘被画对象的准确形象为准则。相对于“写意画”。(以描绘被画对象的大意为原则)而言。总的来讲,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刚彻入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
写意画 中国画传统的画法之一,相“工笔画”而言,用豪放、简练、洒落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意画在表现对象上是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丰富的联想,用笔虽简但意境繁邃,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它要有高度概括的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
徐悲鸿国画鉴赏
继守佳法 采融西画
徐悲鸿先生是近现代中国艺术史上一位泰斗级的人物,他开创了一种新的绘画语言,确定了其在中国画坛里程碑式的顶级位置,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
至今,徐悲鸿先生的绘画不仅收藏于专门的徐悲鸿纪念馆,在全国各地大小博物馆以及私人藏家手中也有不少收藏。因此,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对徐悲鸿艺术风貌的认识,也对鉴赏和收藏徐悲鸿画作有所裨益。
本文以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两家文博机构所藏徐悲鸿画作为研究对象,以展现徐悲鸿艺术创作的一个侧面。
奔马:肩负使命的象征符号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出身于贫苦的农村家庭,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画家。自幼跟随父亲学习诗、书、画、印艺术,具有深厚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17岁时已成为宜兴远近闻名的小画家。
1918年,徐悲鸿在北京大学讲演《中国画改良之方法》时,曾经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此后,他即一直以此为原则,在中国画创作中坚持不懈地进行实践和探索。因此,“继守佳法,采融西画”就成为徐悲鸿一生艺术实践的方向与动力。
徐悲鸿所创作的作品中,以水墨奔马形象最为著名。他在青年时代即痴情于画马,20岁时所画骏马就得到当时著名画家高剑父的称赞,谓之“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他所画的骏马在用笔和结构上突破旧有框架,不再以传统的细致线条去勾勒,而是以大块的水墨酣畅淋漓地直接辅陈,速疾完成整个马匹的体态。
徐悲鸿所画的马大多昂首傲立,四肢修长,或立于猎猎疾风中,或驰骋于茫茫荒野上,鬣鬃飘逸,长尾翻卷,看拟信手拈来,却充满力量与动感,使马的形象蕴含着积极向上、催人振奋的感召力度,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典型符号,甚至成为现代中国画的一种象征性标志。


构建创新型高校组织文化的对策分析论文
开拓文化市场与打造文化产品畅销品牌的探索论文
浅谈文化自觉视域下的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
浅谈京津冀文化协同构想
浅谈植物文化在现代园林植物造景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困境
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的产生背景
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第2页)
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统计图形式
以公共空间形式进入中国市场--麦当劳的中国之路分析
施工企业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论文
企业文化形象的矫正性管理法则论文
关于市场经济制度下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思论文
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的若干探讨论文
试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项目管理的应用论文
企业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建设论文
我国国有企业预算管理激励机制的构建论文
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差异性与文化管理的统一性论文
企业信息化管理和建设
电力企业政工管理创新研究论文